臺積電"棄臺論"傳言 專家:詆譭臺積電信息戰開打
臺積電(TSMC)創辦人張忠謀證實,臺積電在美國未來也打算建立三納米制程的工廠。張忠謀強調"最先進製程"還在臺灣,但有臺媒報道說成臺積電將"轉移"最先進的三納米制程到美國,不少評論節目更引導討論在美國要求下、臺積電可能"棄臺"的論調。熟知半導體行業的專業人士認爲,詆譭臺積電的資訊戰已開打。
臺媒《聯合報》臉書粉絲頁以桃紅底色、斗大標題“張忠謀證實臺積電最先進的三奈米(即:納米)製程要轉移到美國”作梗圖,引發底下兩千多則留言一片罵聲。網民紛紛質疑:“臺灣最後的價值也沒了”、“變成美國神山了”、“臺灣被淘空了”、“這纔是賣臺”、“爲開戰作準備”、“馬總統只賣水果,蔡英文卻把臺積電賣給美國”、“一定要用選票唾棄”......。
張忠謀第六度代表蔡英文出席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領袖會議,21日返臺後,在總統府記者會上證實,擬在美設三納米廠一事,引發爭議。
張忠謀的原話是:“臺積電現在在美國亞歷桑那要開的那個廠 ,事實上是美國最先進的製程,美國最先進,是五奈米。在臺積電是已經有三奈米了。所以臺積電五奈米只是所謂N-1,N最先進,-1就是比最先進的,(落)後一代 。”
張忠謀強調:“臺積電最先進是三,後一代是五奈米,可是是美國最先進的,就會在亞利桑那。”
記者追問:“有沒有可能其他,像三奈米也可能會到那邊(美國)去嗎?”
張忠謀:“對對對,之後,是五奈米之後。”
先進製程留臺 臺積電三納米Q4量產
臉書名“許美華”的科技界專業人士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強調,並不是最先進製程要“轉移”,“轉移”這說法大錯、誤導。
許美華說:“‘轉移’的意思是臺灣沒有,它這根本是造假新聞,臺灣已經有了,而且第四季要量產了,它不告訴你,他說臺積電張忠謀證實了,這三奈米要轉移到美國去,這樣在帶風向,讓大家覺得臺積電最先進製程要被帶到美國去、美國要掏空臺灣、落後的在臺灣,先進的在美國,所以美國也不會在意你臺灣,甚至不會保護你,這整個方向是要帶成這樣,這整個資訊戰是這樣。”
許美華強調,媒體只寫部份事實,臺積電在臺灣三納米廠早在兩年前、2020年動工,且預告第四季就將量產。此外,臺積電二納米落腳新竹寶山,預計2025年量產。至於一納米,11月初最新消息是,一納米廠傳落腳桃園,臺積電最先進製程留臺,等美國廠蓋好量產三納米時,臺灣早就已進入二納米制程了。“三納米轉移美國”是完全謬誤的用詞。
許美華表示,臺積電有非常明確的公司政策,跟政府達成默契,最先進製程留在臺灣,往外投資的至少是落後一代的製程。例如12月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要進駐機臺是五納米,而臺灣三納米已要量產。
臺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訪也強調:“臺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三奈米廠房預計2025年纔會建成,量產時程應會落到2027年,屆時,臺灣整體產能在製程上也已經會前進到二奈米生產甚至進到一點四奈米研發,臺積電在整體先進製程部份生產重鎮還是在臺灣。”
劉佩真提到,美國三納米制程目前還是指標意味比較濃厚,未來產能相較臺灣比重還是偏低。美國亞利桑那州未來三納米的製成產量如果能被蘋果相關產品包下,對臺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晶圓廠的產能利用率,將會有相當挹注效果。
專家:臺積電“去臺化”議題難醱酵
劉佩真認爲,所謂“去臺化”議題很難在臺積電操作、醱酵。“最主要臺積電目前供應全球十納米以下、七納米以下比重高達69%、78%,甚至在稍後、臺積電即將要量產的三納米制程,整體佔比幾乎囊括全球98%的高市佔率。在先進製程臺積電獨霸的情況之下,其實很難由其他三星、英特爾取代臺積電在先進製程重量級的訂單。”
對某些勢力接續散播、影射民進黨蔡英文政府和臺積電出賣臺積電給美國這種說法,許美華分析,這不完全是因爲選舉到了,而是中國方面和臺灣“在地協力者”長期對臺灣的資訊戰。臺灣缺疫苗就打臺灣疫苗,疫情過了,反正臺灣什麼好就打什麼。有的是刻意、惡意合作,有的是笨到被騙、聽到中國那套就信,長期遭中方資訊戰洗腦。
許美華說:“最近看到‘護國神山臺積電’全世界都需要臺灣,半導體產業鏈很重要,就開始詆譭、中傷,先說你沒有那麼厲害,再說你再來會很慘、美國再來會放棄你,操作‘疑美論’,要利用你、掏空,美國把你的先進製程搬走、把臺積電工程師載走,臺灣讓你爛。各式各樣針對臺灣、臺積電半導體詆譭中傷非常嚴重。”
“科技新報”專欄作家兼臺灣東吳大學企管系講師林修民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也說,當美國量產三納米,臺灣可能已做到二納米、一納米,現在看來頂尖的技術,再過幾年就落後了。
林修民提到:“我自己親手設計過芯片六五奈米,才十二年前,設計六五奈米,現在已討論到五奈米,十幾年差十倍。”
林修民說,晶元廠成熟製程汰換新的、取代舊的,新的製程明年、後年就變舊的製程。並不是所謂“去臺化”,或把頂尖科技移往美國,而是正常所有半導體公司都會往先進製程發展,除非某些製程留下有用,比如車用晶片,認證期間很長,消費者買車希望開個十年以上,零件愈耐用愈好。
記者:夏小華 責編:許書婷、鄭崇生 網編: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