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商及外資投資中國佔比皆創新低

2024.02.19 10:05 ET
臺商及外資投資中國佔比皆創新低 臺灣官方表示,臺商對中國大陸投資佔所有對外投資的金額及比重,持續探底,從十三年前佔比超過八成到去年創下歷史新低只剩約一成。圖爲中國大陸的一家電子企業。
法新社資料圖片

臺灣政府發佈,臺商對中國大陸投資佔所有對外投資的金額及比重,持續探底,從十三年前佔比超過八成到去年創下歷史新低只剩約一成。美國媒體也報道指出,外商對中國新增直接投資大幅驟減超過八成,創下三十年來新低。

臺灣主管兩岸事務的大陸委員會18日在官方臉書發佈對陸投資金額及比重圖表,兩項數據走勢均呈現如溜滑梯般一路下探。陸委會指出,近年臺商佈局全球分散風險,赴陸投資金額及佔整體對外投資的比例節節下降,已從2010年的83.8%降至2023年的11.4%

​​經濟部投資促進司參事黃青雲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表示,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2022年開始,臺灣對東南亞的投資,首次超越對中國大陸的投資,當年對東南亞國家投資額是53億美元,對大陸的投資額是50多億美元。2023年臺灣對新南向國家的投資額是55多億美元,對中國大陸投資是30多億美元。

黃青雲說,這是國際的趨勢不是隻有臺灣,對中國經商的環境以及經濟成長持比較悲觀的看法,這是中國大陸內部因素影響,及區域經濟之間的變化。從2018年中美貿易戰演變爲科技戰,新冠疫情之後整個供應鏈斷鏈,變成區域性的供應鏈的結合跟重組。

臺商、海基會顧問王恩國受訪提到,臺灣對中國貿易依賴也從原先40%多降到現在20%多,可以預期未來會繼續下降、更快脫鉤。

臺商:內需型、外銷型企業在中國面臨不同挑戰

王恩國告訴自由亞洲電臺:外銷型導向的臺資企業要去思考,如果要繼續生存發展,到底適不適合繼續留在中國大陸做生產?會不會因爲一些國際地緣政治的問題,出口受到影響?像美國現在要求他的客戶必須離開中國,或中國加一,這已經是一個趨勢。

中國經濟下滑對臺商的挑戰,王恩國直言,若中國大陸經濟狀況不好影響消費,內需型臺商就受影響,出口型產業則須考慮是否受美歐限制影響出口。

2010年臺商投資中國佔83% 去年只剩11%

陸委會資料顯示,2023年覈准赴陸投資328件、30.4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減少39.8%,佔整體對外投資比重11.4%。截至2023年止,累計覈准臺商赴陸投資45千多件,累積金額達2063多億美元,佔整體對外投資比重50.7%

陸委會分析,面對地緣政治動盪情勢,及美中貿易戰、科技戰愈演愈烈,臺商已順應國際供應鏈重組,調整全球佈局,降低對陸投資,提升對美、歐、日及新南向國家投資比重,以分散生產風險。

臺灣經濟部統計顯示,對中國大陸投資金額近14年來最高點在2010年,爲146多億美元,佔對外投資金額比重83.8%,是馬英九政府主政的第二年。2017年蔡英文政府上臺一年,對中國大陸投資金額92多億美元,佔對外投資金額比重44.4%,開始跌破50%。去年對中投資驟降至30多億美元,佔比只剩11%。比前一年(2022年)投資50億美元、佔比33%,減少達20個百分點。

雲林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鄭政秉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指出,臺商對大陸投資從1990年開始成長,李登輝總統主政對臺商西進採取戒急用忍政策。兩千年後陳水扁執政,臺商赴中投資件數和金額明顯加速,在2010前後達到高峯,中國對全世界投資者來說充滿機會,香港、日本、韓國、美國等企業都進去,臺商算最成功,臺商在中國的規模都是倍數增加,創造出很高利潤。

臺灣陸委會的資料顯示,2023年覈准赴陸投資328件、30.4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減少39.8%,佔整體對外投資比重11.4%。圖爲深圳的一家工廠。(美聯社圖片)
臺灣陸委會的資料顯示,2023年覈准赴陸投資328件、30.4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減少39.8%,佔整體對外投資比重11.4%。圖爲深圳的一家工廠。(美聯社圖片)

中國廠商競爭力、生產成本提升

鄭政秉提及,第一波影響臺商往外撤,與中國廠商競爭力追趕、生產成本上升有關:“2007年中國通過勞動合同法、2008年起施行,勞動成本急劇上升。近年看到一些現象,內需市場開始不振,競爭激烈,某些臺商內銷爲主,困難度變大。

鄭政秉分析,臺商和中國廠商在20112013年之前,主要是互補關係,臺企技術較高、管理較好,當時中國廠商主要跟臺企配套、作中下游。20132014年中國廠商興起,跟臺商的關係從互補變成替代,在傳統產業愈來愈明顯,臺商存活愈來愈困難。

鄭政秉還說,傳統型廠商因勞動成本增加,移往東南亞、越南、印尼、印度,另方面,先進國家對臺灣的半導體、雲端 、伺服器、AI有興趣,提供更好投資環境,歐美、OECD甚至墨西哥對臺商具吸引力。此外,如阿斯麥、谷歌等公司在臺灣加碼投資,臺商認爲,如果半導體、AI、伺服器資料中心、電動車組成新的產業鏈,不一定要留在中國。

鄭政秉表示,2017年之後,特朗普帶動貿易戰、科技戰愈演愈烈 ,關稅沒有下降,對中國科技封鎖愈多,被封超過一千家產業。臺商在中國的製造優勢產業鏈加速往東南亞、先進國家移動。加上香港問題、佩洛西訪臺、賴清德勝選,地緣政治動盪因素不減反升。

鄭政秉說:媒體報導美國第五艘航母要布在中國周邊,看到臺海周圍軍事演習、軍事物資提供都加碼,讓臺商身處在大陸感受清楚,私下聊都提到覺得中國要攻臺決心和企圖鮮明。即使在中國,生產成本仍可負擔得起,但對臺商來說,不安全感、國家之間的衝突,也是非常不舒坦的。

外商對中國新增直接投資大減逾80%

彭博報道,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18日發佈數據指出,去年中國國際收支的直接投資負債增加約330億美元,比起2022年,大幅縮減82%,也就是中國新增外資驟降到了1993年以來最低點,創下近30年新低。

臺灣的國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林雅鈴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提到,2022年中國解封后中國經濟衰退,內需消費、投資進出口情況不好,加上中國因反間諜法、對國家安全的考量,投資環境不斷惡化,包括臺資、外資都在降低。而東盟、印度市場,有人口紅利誘因,生產成本也比較低,其外資和臺資比重不斷升高。臺商到東盟投資,以電子零組件產業、資訊電子產業爲多。

記者:夏小華    責編:陳美華、許書婷、嘉遠    網編:洪偉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