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尋求下一個經濟火車頭


2019.12.06 11:25 ET
一.jpeg “2019 MEDTEX亞洲醫療科技創新論壇”6日在臺北登場,各國專家領袖齊聚交流。(記者夏小華攝)
Photo: RFA

 

臺灣副總統陳建仁出席亞洲醫療科技創新論壇,宣示臺灣將積極投入全球醫療大健康產業,推動醫療與科技結合,作爲帶動下一世代經濟奇蹟主力火車頭。鴻海、廣達兩巨頭對談,鴻海董座劉揚偉看好資通訊結合生技是臺廠的機會,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則評估,AI及雲端能幫助精準醫療,但難度很高,預估至少10年纔能有共識,但他相信“烏龜會贏”。

“2019 MEDTEX亞洲醫療科技創新論壇”6日在臺北登場,有來自美國、日本、以色列、英國、荷蘭、瑞士、義大利、俄羅斯等全球超過30位在醫療資訊、醫療AI、細胞治療、藥物開發、創業投資領域的專家領袖,提出對醫療科技創新應用。

 

 

臺灣副總統陳建仁致詞。(總統府官網)
臺灣副總統陳建仁致詞。(總統府官網)

臺灣副總統:臺灣積極投入全球醫療大健康產業

臺灣副總統陳建仁致詞指出,如果能把臺灣長期累積的醫療優勢與電子資通訊科技專業進一步整合,將能帶動跨領域的多元創新,擴大國內外產業鏈合作及市場規模。希望透過MEDTEX建構的創新交流平臺,能協助亞太各國,在醫療結合科技的創新應用上,獲得更多跨國、跨領域的合作契機,臺灣會更積極投入推動全球醫療大健康產業發展的工作。

鴻海:AI技術應用在醫療可望做到“上醫”

鴻海、廣達兩大臺灣代工巨頭也在會中進行對談。鴻海董事長劉揚偉看好ICT(資通訊產業)結合生技是臺廠大好機會。他提到,古代有所謂“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從ICT資通訊角度來看,過去做不到的上醫,透過臺灣ICT產業有機會可以做到。

劉揚偉舉例,過去要醫胃病蠻困難,醫師很難知道一個人平常生活狀況,在他沒有生病之前就可以看到這個人即將生病。“現在透過ICT資通訊有很多感測儀器、相關的裝置,可以在你沒有病的時候,就可以收集你的相關生理資料,當你快要生病的時候,這些感測器,資料透過我們的分析可以預測你大概快要生病了。”

 

廣達董座林百里(右)、鴻海董座(左)劉揚偉兩大臺灣代工巨頭對談,由生策會副會長楊泮池(中)主持。(記者夏小華攝)
廣達董座林百里(右)、鴻海董座(左)劉揚偉兩大臺灣代工巨頭對談,由生策會副會長楊泮池(中)主持。(記者夏小華攝)

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提醒,精準醫療是產業發展明確的方向,但隔行如隔山。他形容生醫產業是講古詩、文言文,資通產業是講白話文,兩者要對話困難度很高,他花了兩年的探討,慢慢聽得懂醫學界講的話,但自己還是門外漢,發現資通訊產業要進入生醫領域難度很高,充滿挑戰,要很勇敢,因爲生醫攸關人命,是資訊產業從未面對的課題。

林百里說:“目前爲止,我面對的醫師都很懷疑AI能做什麼事情?當然這件事情需要努力,第一要自己先滿意、自己有信心,再來讓醫師對我們IT的人有信心,再來要等病人對我們有信心,這樣才能完成這個大事,所以這樣的商業模式,我看還需要十年才能建立共識,我希望這樣最快。”

林百里表示,精準醫療會有很多大數據,醫院數據約25%,還有環境等等,必須用創新方法利用資料且要有計劃。

至於AI可幫助精準醫療解決什麼問題?林百里舉例,AI贏過醫師的項目,例如眼底照射主要檢測糖尿病發病機率,未來可望透過性別、年齡、血紅素、血壓,看出心血管疾病。

 

廣達董座林百里預估AI用於精準醫療取得共識,建立商業模式至少需要十年。(記者夏小華攝)
廣達董座林百里預估AI用於精準醫療取得共識,建立商業模式至少需要十年。(記者夏小華攝)

林百里還說,以Google照相去做大數據,本要解決糖尿病的問題,結果發現心臟收縮壓、舒張壓等其他問題。透過影像,AI可以predict醫生看不到的東西。製藥方面,用google的AI model,不到一秒就做到了。

他說,現在用專家去訓練AI,未來要讓AI訓練AI,他強調,雲端跟AI臺灣可以做到,就看要不要做而已。

林百里指出,目前廣達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正進行三大合作計劃:“第一用AI預測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第二是怎麼用AI做乳癌的預測,第三,用AI預測醫院院內感染的狀況,使得醫院很快知道院內感染的風險,趕快去處理隔離工作。”

林百里:AI應用在精準醫療兩大困難:人才、銷售

不過林百里示警,精準醫療需要龐大的軟體人才,目前無法解決:“對AI的人才,我是很擔憂,臺灣整個國家的軟體方面的教育還是落後很多。所以,軟體人才本來就缺的,AI軟體人才更少,但是突然爆發了很大的需求。”

 

生策會副會長楊泮池(中)、廣達董座林百里(右)、鴻海董座劉揚偉(左)攜手推動資通訊與醫療跨界結合,爲臺灣創造大健康藍海產業。(記者夏小華攝)
生策會副會長楊泮池(中)、廣達董座林百里(右)、鴻海董座劉揚偉(左)攜手推動資通訊與醫療跨界結合,爲臺灣創造大健康藍海產業。(記者夏小華攝)

林百里強調,不管怎樣過日子,AI時代已經來臨,像雲端時代一樣,已經來很久了。很多工作會被取代,要產生更多的工作,那些人才都需要有AI的知識,這是他最擔憂的,目前是沒有解決的辦法。

林百里已預見另一個困難是,醫療器材產業的販售。因爲跟過去IT公司的供應鏈不同,醫療器材沒有像類似惠普(HP)或戴爾(DELL)的大手去買這些產品。產品開發過程困難,臺灣市場小,也不具經濟規模,跨入生醫業是層層挑戰,尤其行銷方面是很大挑戰。

林百里說:“醫院的行銷,跟我們以前做的消費品行銷是兩回事,但我是相信烏龜會贏,所以慢慢來、慢慢來會贏,需要有耐心,需要大家合作,因爲隔行如隔山,我先預測,這個事情蠻難的。”

社團法人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副會長楊泮池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提到,全球知名CEOWORLD雜誌今年最新健康照護評比結果,臺灣健康照護基礎設施、健康照護專業人員能力、健康照護費用、良好藥品可用性及政府準備整體表現,在89國勇奪冠軍,獲得最佳健康照護殊榮。

 

生策中心董事長王金平(右四)、立法院長蘇嘉全(右三)、臺北市長柯文哲(左二)等出席亞洲醫療科技創新論壇。(王金平臉書)
生策中心董事長王金平(右四)、立法院長蘇嘉全(右三)、臺北市長柯文哲(左二)等出席亞洲醫療科技創新論壇。(王金平臉書)

生策會:精準醫學不只用在病人 也用在亞健康羣體延長健康

楊泮池說,臺灣人平均壽命提升,女性到82、83歲、男性到78、79歲。“最重要是推動科技應用在“精準醫學”,到“精準健康”,不是隻對有病的病人精準治療,而是介於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亞健康”族羣,能透過新科技提早診斷出來,避免往疾病的進展,讓大家都維持在很健康的狀態下不要生病。另外是針對更健康的人的風險評估。”如此能減少使用醫療資源,活的愈老愈健康,不用長期照護,可預見資訊通結合醫療生技產業能創造大健康產業的新藍海。

楊泮池認爲,臺灣發展大健康產業有三項關鍵驅動力,包含先進的醫療、高品質的生物研發與製造業、強大的資通訊科技與電子技術。

在AI人才培育上,曾任臺大校長的楊泮池建言,教育制度必須調整,更有彈性,讓臺灣年輕學子從初中、高中就要接觸這方面的知識和觀念。大專校長也要視實務界需求機動調整學程、學系的方向和授課內容,政府應該重視學校與產業的結合。

生策中心董事長王金平表示,全球生技醫療健康產業今年總產值突破8.5兆美元,其中醫療科技更是極速成長的重點領域,預估2024年達到5950億美元產值,若臺灣可佔10分之1就近兩兆新臺幣,可創經濟第二春。

 

自由亞洲電臺記者 夏小華  臺北報導 責編:許書婷   網編:瑞哲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