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部有关汉字规范化的新意见

中国教育部官员日前表示,教育部已经决定:汉字原则上不恢复繁体;另外,正在征求意见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恢复了51个异体字,并对44个汉字的写法作了调整。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的采访报道

0:00 / 0:00

在教育部官员披露“汉字原则上不恢复繁体”的信息之后,官方网站称,这就“终结了一段时间以来汉字的简繁之争”。汉字简繁之争是否就此终结,恐怕要打一个问号。随着中国对外开放以及来自不同背景的华人之间交流的加深,汉字的繁简之争从未止息。在美国的华文书刊市场上,出现简体字和繁体字并存、繁体字占据上风的局面。

美国侨界知名人士张闻选表示,简体字和繁体字并存没有什么不可以;繁体字在中国大陆恢复,有利于海峡两岸的沟通:

“我们上学的时候,我们写字就写简体字。读书有时用繁体字,写笔记都是简体字。跟中国大陆很多很多都一样。”

记者:"你在哪儿上学? "
张闻选:"我在青岛、在北京。"

记者:"大约什么时候? "
张闻选:"大概1937年在小学,自己写文章,写笔记都是简体字。很多字都跟现在一样。我是简化字、繁体一块用的话,没什么太麻烦。没什么大了不起的事情。"

记者:"不会乱? "
张闻选:"不会乱,它两个字都可以通用。字典可以查出来嘛,两个字都是这样,这两个字都一块印出来就完了。你同时一块用,过二天简体、繁体就像你我一样,简体、繁体都不在乎了。中国现在大陆在争取中国统一,如果能稍微让一点的话,大概对统一也有很多好处。"

著名学者谢选骏表示,有关原则上不恢复繁体字的决定是一个错误决定:

“我觉得不恢复繁体字这个决定或者叫中文简体字不恢复为正体字这个决定是一个错误的决定。而且是一个坚持历史错误的决定。”

当局拟对44个汉字的写法进行调整,比如“亲戚”的“亲”倒数第三笔的一竖一勾,调整后变成了一竖;倒数第一笔的点,调整后变成了捺。这些调整依据何在,现在尚未看到当局的解释。这一消息一经宣布,在网民中激起激烈反响。87%以上的网民认为此举是“穷折腾”。谢选骏表示赞同网民们的意见。

新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这51个异体字在50年代中被废除,不是官方认可的规范字,不可在正式证书和文书中使用,但是一些人名地名中还有使用这些字的,传统印刷厂的铅字架上也可以找到这些字。现在恢复这些字,是一种对现实的照顾。谢选骏说:

“这个是对的,这个是朝恢复正体汉字的方向挪动了小脚老太太的一小步。”

谢选骏说,中国的统一靠的就是汉字,以及这些汉字所代表的中华文化。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血脉所在。没有汉字,也就没有中华文化,也就没有中国的统一:

“跟其它的语言文字,尤其是西方的语言文字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它一部分是逻辑性的,但是还有一大部分它是会意的就是说。这个文字它在普及科学上有很多不利的地方的。概念不细致,区别不显著,不逻辑是有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你要把它全都改变的话,那只有所谓走拼音化的方向了。中国的整个文明全部给摧毁了,文革就是走这条路线呢,可是我们要看到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之所以能够维持统一,其实靠的就是汉字,如果中国没有汉字的话,早就像欧洲是的,分成别说七个国家了,二十、三十个国家都有可能。一个省就是一个国家,那个语言互相讲不通的,为什么能够在一块维持成一个国家呢?就是靠的汉字。”

这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