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告急 武漢市財政局登報公開討四年前的債
湖北省武漢市財政局罕見地以全版登報方式向兩百多家企業和單位公開討債,追債總額逾一億人民幣,欠債的大半是國有企業和政府部門。專家分析重點不是討債而是甩債。
中國媒體報導,武漢市財政局、武漢長江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5月26日在《長江日報》發佈整版債務催收聯合公告,要求259家企業、單位償還截至2018年未償還欠款,總債款逾一億人民幣。
報導稱,東風武漢輕型汽車公司欠款約2353萬元最多,武漢紅桃開集團公司欠款約2000萬元居次。統一集團約欠1900萬元,武漢工業國有投資公司約欠1500萬元。武漢市下轄的漢南區、蔡甸區等五地財政局也在名單。另有科研單位、地方國企、上市公司子公司和少數民企,欠一萬最少。
259家欠總額逾一億 少則一萬多則逾兩千萬
滯臺中國異議人士龔與劍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分析,武漢市財政喫緊,又不能像中央印鈔票,不想揹債,公開甩鍋。“把這債變死債、黑債,武漢財政局公部門之間的欠債,作爲爛帳給抹掉必要公開的法律程序。公告不是爲催討,是爲抹平這筆壞帳。”
龔與劍提到,曾在黨報看過財政局、銀行公開追債,武漢引人注目是公開公部門之間追債。曾有某財政局友人透露,有環保局長向財政局長借款投資開發案血本無歸,就公開登報把爛帳抹去。
網民熱議說:“這是歷史遺留的問題,公開催債是法律程序”、“不公告不能覈銷壞賬”、“地方債可能是今年中國最大的雷”、“終於扯下了遮羞布”。
“老徐時評”微博主發帖稱,第一次見到用這種架勢來討債,地方債的問題很嚴重。武漢還是挺有錢的,作爲省會城市採用這種公開把窗戶紙捅破的方式來討債,恐怕具有某種象徵意義吧?
學者:公部門之間互欠 最大債主都是習老闆
臺灣韜略策進學會祕書長吳建忠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也指出,武漢財政局是將債權要打包給武漢長江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這些帳大概就爛掉了,登報基本上是甩鍋。
吳建忠說:“帳爛到財政局都不想揹,由資產公司揹。東風汽車就趕快澄清跟自己沒關,爲什麼?因爲自己跟武漢市屬國資的部份都是同宗兄弟。所以有網民說這種討債方式是在討一個寂寞而已。”
武漢市財政局發佈《財政歷史借款委託處置授權公告》顯示,財政歷史借款全部委託給武漢長江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全權處置,特別授權包括:提起訴訟和仲裁,放棄、變更、增加訴訟請求和仲裁請求等按法律規定應由該局享有的全部權利。
吳建忠提及,武漢財政局在公開懸賞令寫到,三個月內提供債務單位的資產等線索會支付酬金,看來有企圖性,但真相會讓市民失望。“都是陳年老債,且大都是國有資產公司,如中企、央企,廣義都是國家的,政府欠政府,最後大債主就是習近平。”
吳建忠提到,各地政府在疫情三年後更窮了,出現各種討債現象,一種作法是“借新還舊”,如承包南寧市停車收費的公司就將未來25年所有停車收費抵帳給工商銀行,貸出72億人民幣。另一種是把不良債務打包、整個轉手賣給資產債務管理公司,若號稱國家四大資產債務管理公司倒掉,債務就不了了之。
吳建忠說,有地方政府成立公司作投資和募款,跟民間借錢轉貸,還不出錢就雙手一攤。貴州就有此類城投債公司出包違約。雖地方債務嚴重但不會倒,難道讓政府倒閉?
龔與劍也說,中國爲何有那麼多“老賴”?中國銀行壞帳、呆帳這麼多?喫虧的是廣大納稅人。老百姓流傳一句話:“欠別人一萬塊,你是個孫子,欠別人一百萬塊,是老爺,別人都要求着你還錢。”
綜合報導,武漢市去年遭大規模退稅減稅、疫情反覆等因素影響,武漢市財政收入一五○五億元,減少百分之四點七;今年第一季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約五○八億元,年減百分之八點五。此外,以賣地收入爲主的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持續低迷。
記者:夏小華 責編:許書婷、嘉遠 網編:洪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