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啓動電動車反補貼調查 中國"強烈不滿"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週三(9月13日)宣佈,將對中國電動汽車啓動反補貼調查。這一消息不但引起外界廣泛關注,尤其在剛剛成爲世界第一大汽車出口國的中國也反響強烈。歐盟的調查是否有合理的依據?將如何進行?調查又會對中國電動車產業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歐盟啓動對中國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的信息傳出後,在中國國內引起的反應尤其激烈。
中國商務部週四(9月14日)在回應中措辭強烈,認爲歐盟擬採取的調查措施是以“公平競爭”爲名行保護自身產業之實,是“赤裸裸的保護主義行爲”。中國商務部還警告說,這種做法“將嚴重擾亂和扭曲包括歐盟在內的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並將對中歐經貿關係產生負面影響”。
調查有難度
參照中國汽車出口的現狀,中方的這種反應或許是可以理解的。中國今年經濟下行明顯,尤其出口連續下跌,但汽車出口似乎一枝獨秀,反而大幅度增長,並超越日本成爲世界第一大汽車出口國。這是今年中國經濟不多的一個亮點。
據中國券商財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在其官網上發佈的一份調研報告,近兩年中國汽車出口大幅度增長,2021年同比增長101%,2022年增長51%,今年也在延續這種迅猛的增長勢頭。其中,燃油車出口依然是中國汽車出口的主力,但電動車出口增幅也非常明顯:2021 年的電動車出口市場銷量 59 萬臺,佔比汽車總出口量的 29.5%;2022 年的出口市場銷量 112 萬臺,佔比汽車總出口量的 36%。報告的結論是,近年來隨着中國電動車的崛起,帶動了汽車出口量的增長,中國汽車品牌在世界的話語權也逐漸增大。
報告也提到,得益於中國新能源汽車崛起帶來的品牌效力提升,中國對歐洲地區出口在汽車整體出口中的佔比逐年增大,從2018年的6%增加到了2022年的26%,增長了4倍多。在另一面,據《財富》雜誌網站報道,歐盟委員會指出,中國在歐洲的電動車市場佔比已經達到8%,而這一比例在2025年將達到15%。
歐盟的反補貼調查對於熱火朝天的中國電動汽車出口而言,無疑是當頭的一盆冷水。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的用語也非常直接,她說:中國廉價的電動汽車充斥着全球市場,而這種低價是因爲受到了國家的鉅額補貼,人爲壓低造成的,這是在扭曲市場。
馮德萊恩的這種態度在歐洲有廣泛的代表性。據彭博社報道,實際上,近幾個月以來,法國和歐盟委員會一些成員一直在施壓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進行調查。
對於歐盟指責中國電動車享受了政府鉅額補貼,外界並不驚訝。中國官媒新華社今年2月的報道還提到,財政部、工信部等部門2021年底就已公佈,2022年12月31日對插電混合動力車4800元/輛、純電動車12600元/輛的國補政策正式終止。英國廣播公司BBC在報道中指出,在這一政策終止前,國補政策已經持續了13年。
但很多人並不相信,中國政府對電動車的補貼政策真的終止了。財經評論人士、前鳳凰網“十大最有影響力名博”之一的蔡慎坤對本臺分析說,這種補貼分明的和暗的,歐盟如果要查並不容易:“如果歐盟施加很大壓力,中國可能會收斂一下明的補貼,但暗的補貼會進行加強。”
他解釋說,暗的補貼是通過中央財政之外的方式來進行的,有可能是通過地方財政,而且往往並不是直接補貼給電動汽車生產商:“比如在銷售環節的補貼、在零部件供應環節的補貼等等,這些是很難查清楚的。據我的瞭解,現在暗的補貼實際比明的補貼更多。”
美國馬里蘭羅耀拉大學商學院教授丁弘斌也分析說,調查中國政府補貼環節存在一些技術上的困難,“比如說你賣一輛車,我給你多少錢;或者是,你投資這個廠,我就低利息給你貸款多少錢。除非你找到原始合約,除非你大張旗鼓地公佈出來,其實是很難查的。”
但他推測說,歐盟現在既然公佈要調查,應該是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證據。
對中國的反補貼調查是常見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國家對中國出口商品非常貿易行爲的調查是常見問題。早在11年之前,歐盟和美國先後對中國出口的太陽能板等光伏產品進行過反補貼、反傾銷的調查,這些國家和組織後續也對相應的中國產品實施了制裁。美國至今仍維持對中國太陽能板徵收懲罰性的反補貼稅。但現在,歐盟針對中國電動車的調查纔剛剛啓動,還難以預料後續會有怎麼樣的政策行動。
目前專注研究綠色能源產業的丁弘斌教授認爲,歐盟的調查對中國政府做法的影響可能有限,“中國政府在對電動車的補貼政策的宣傳上可能會有所收斂,但對這種補貼政策會不會有實質的影響,我覺得不太會。”
蔡慎坤也認爲,中國政府實際上不會收斂對電動車產業的補貼,關鍵是因爲電動車出口對當前中國的貿易太重要了:“對整個產業的格局來講,這種調查目前看來不會有太大影響,就看美國或者其他的發達國家會不會聯手對(中國)政府補貼的事情進行調查,或者甚至限制進口。”
但據《財富》雜誌報道,歐洲投資界不少人並不贊同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投資銀行瑞銀在回覆《財富》雜誌的詢問時強調了一個事實:歐洲和美國對電動車也有補貼。他們還指出,中國電動車本身的成本就低,比亞迪的單車成本就比歐洲同行要低30%。《財富》雜誌還引述歐洲的投資研究機構Evercore ISI的觀點指出,歐洲應把重心放在通過創新來競爭,而不是通過管制。
記者:王允 責編:何平 網編:洪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