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媒警告:"新質生產力"切勿一哄而上
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提出的“新質生產力”在前不久閉幕的全國人大上被寫入工作報告,一時引起外界對中國經濟政策動向的廣泛關注。但有官方背景的《經濟日報》上週發文說,發展新質生產力切忌一哄而上。那麼,中國政府對所謂“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政策到底是什麼?
早在去年9月份,習近平在黑龍江考察時就提出了“新質生產力”的概念。隨後中國官媒就陸續發文,推動這一概念的流行。
《經濟日報》今年1月11日發表署名“盛朝迅”的文章《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質生產力》,其中提出,新質生產力是相對於傳統生產力而言的,是指大量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雲計算等新技術與高素質勞動者、現代金融、數據信息等要素緊密結合而催生的新產業、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業態。
文章還說,中國具備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優質土壤和良好基礎條件,應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匯聚推動新質生產力形成的磅礴動力。
而就在今年全國人大召開前的3月3日,西安科技大學率先成立了“新質生產力研究中心”,並且由該校校長親自掛帥。
以電動車爲例
但同樣是《經濟日報》,在其1月份的文章發表後僅兩個月,關於“新質生產力”的口吻就發生了變化。這次文章的標題變成了《發展新質生產力要防止一哄而上》。
文章說,發展新質生產力,突破口與主攻方向在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涵蓋的都是技術密集型產業。這些產業資金投入大、時間週期長,倘若忽視產業發展規律,盲目跟風追熱,只會欲速則不達,導致新的重複建設、產能過剩等問題,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消極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國電動車產業的發展趨勢正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和審視。據澎湃新聞網報道,在3月16日舉行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4)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單忠德表示,工信部將進一步加強產業統籌佈局和投資引導,遏制盲目投資和重複建設,加快推動電動車生產准入管理條例出臺,健全落後企業退出機制。
而在1月份的國務院新聞發佈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在談到2024年新能源汽車發展勢頭時說,在這個領域還存在着一些無序競爭行爲,部分地方和企業還存在盲目上馬、重複建設新能源汽車項目情況。他還強調,多數新能源汽車企業,特別是以內銷爲主的企業還沒有實現盈利。
《經濟日報》上週的文章指出,在高技術產業一哄而上,帶來的不僅是部分項目“爛尾”造成的資源浪費,還會導致優質資源分散錯配,抬高業生產要素價格,形成佈局分散等行業亂象。文章強調,中國在這方面是有過教訓的,當引以爲鑑。
這是老問題
翻看歷年有關中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文章可以發現,一哄而上幾乎是這些產業裏屢禁不止的現象。
中國科學院網站在2003年有一篇文章《高新技術產業警惕重複建設》,其中指出,當時就有資料顯示,中國已建成的集成電路生產線超過20條,還有十幾個省市正在忙於規劃和認證,而各地也正興起高科技園區的建設熱潮,不少地方都在大搞“軟件園”和“高新技術園區”。
文章分析說,地方政府無視重複佈局,爭先上馬高新項目的原因在於“政績大賽”,其“病根”在於政績考覈。有地方官員表示,上級考覈時只會考慮你的經濟發展比別人慢還是快,並沒有人去分析誰是可持續發展的,誰在殺雞取卵。
但二十年後,中國在高新產業領域似乎並沒有改變重複建設、一哄而上的格局。官媒人民網2020年的文章《人工智能賦能實體經濟存在的問題與應對》指出,在人工智能領域重複建設的現象很嚴重;許多地方政府將人工智能列入重點打造的產業。截至2018年2月,全國共有65個機器人產業園在建或已建成;但從目前的情況看,真正有技術開發能力的機器人產業園很少,大部分機器人企業集中於技術水平不高的娛樂、服務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