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者:媒体生存艰难,出路只有两条


2007.05.16 00:00 ET

(欢迎来信与我们分享您对这篇报道的看法)

中国媒体的出路只有两条:要么完全市场化,要么完全由政府养起来!”这是《中国县域经济报》一位记者的感叹。他说,现在的媒体太乱,生存太不容易!《经济日报》属下的《中国县域经济报》几经改名,现在仍不景气。下面是自由亚洲电台申铧的采访报道。

《中国县域经济报》的前身是《经济日报农村版》,是在2007年1月1号改名的。在这之前,这份报纸还叫过《中国农机化报》,后来改成《中国县域经济报》,现在是重新启用旧名。这份报纸山西记者站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记者向本台介绍了从《经济日报农村版》改成《中国县域经济报》的原因:“如果你不转向县域经济、面向农村的报纸,生途是个问题。‘县域’就包含了县政府、职能部门、有关经济人士。针对的是有能力的读者。现在的报纸,如果你包罗万象,面儿越大,发行量越少。如果你面儿越窄,针对性越强,发行量就越大。”

据四川的“六四天网”透露,《经济日报农村版》开张时,温家宝总理还曾题词“要真正把农村版办成农民喜闻乐见的报纸”。看来温家宝的愿望没有实现,三年后,农村版因为生存问题不得不改名。此外,这份报纸改名还另有原因。

去年五月份,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曾发通报说,《中国食品质量报》、《中华工商时报》、《经济日报农村版》以及《中国工业报》的四位记者因为以新闻报道为名涉嫌敲诈被捕,后来这四人都被判刑。浙江的独立记者昝爱宗告诉本台,《经济日报农村版》原浙江记者站副站长卜军是因为要完成创收任务而不得不铤而走险:“其实卜军也是受害者。报社逼良为娼,逼着他去完成创收任务。比如,每年给他加指标,或者是十万块钱。如果你完不成十万,这个五万保证金就不给你了。”

《中国县域经济报》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记者说,报纸改名和这起丑闻有关,因为已经影响到《经济日报》这份大报的声誉。这位记者还透露说,改名后的《中国县域经济报》还是不景气。中国有八亿农民,真正面向农民的报纸并不多,为什么八亿农民还不能支撑起一份《中国县域经济报》呢?这位记者坦率地说:“因为这些报纸都是为政治服务的。农民想看的东西没有。它都是些,今天开了什么会啦,会议内容是什么啦。”

对《中国县域经济报》非常了解的昝爱宗批评起这份报纸更是不留情面:“他是屁股指挥脑袋。他坐在那个位子,他认为只要是传达党中央的声音,就有人看了。比如说,三农问题,他不关注的。他好多版面都是‘吹‘。比如,跟县宣传部联系,你出五万块钱,我在报纸上给你登一版宣传稿。这样的报纸谁看?”

中国除了政府养起来的党报、党刊外,其他自负盈亏的媒体都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今年一月份,《中国贸易报》山西记者站聘用人员兰成长也是因为要完成报社的创收任务,而预谋勒索一家非法煤矿,结果被殴打致死。当被问到这类事情是否会影响到媒体、记者的声誉时,《中国县域经济报》的那位记者说:“绝对,绝对。现在是防火,防盗,防记者。有些领导和你不熟的,干脆电话都不接听。这是普遍性问题。”

这位记者有感于中国媒体的现状,说其实中国只需要三份报纸就可以了:“国家有《人民日报》。省里头有 -- 比如说 -- 《山西日报》。 各地、市有一张报。有这三张报纸,足够啦。现在中国的报纸都重复设置,浪费。现在已经乱得啊,拉广告的,这样的,那样的,都是不择手段的。比如说,有的记者站女同志,就不是以记者这个什么… 我们以前当记者是很崇高的。而现在啊,难啦。”

中国现有报纸数量高达近两千种,另外还有近万种期刊。看似市场繁荣,但是由于中国的宣传部门对这些媒体的编辑方针控制很严,媒体没有太多发挥的空间。所以这位记者说,现在媒体存在的问题都是体制造成的。他说,中国媒体的出路只有两条:“要么干脆市场化。要么就干脆国家养起来。仅此两条路。没有别的路可走。”

要是中国的媒体完全由政府养起来,岂不是回到改革开放前的状态?现在看来,这似乎不太可能。但是,中国政府目前也不大可能让媒体完全市场化。《百姓》杂志本是一份深受读者欢迎、面向农村的少有的出版物之一,正是由于它敢于揭露社会弊端,报道老百姓关心的内容,而于最近被迫改版成生活类文摘刊物。

自由亚洲电台申铧采访报道。

添加评论

您可以通过填写以下表单发表评论,使用纯文本格式。 评论将被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