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聯手應對中國?彭定康:並非新冷戰


2020.06.29 17:35 ET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WhatsApp
cc0629h.jpg 美國與歐盟旗幟(美聯社)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近日表示,他已接受歐盟外交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的提議,建立一個有關對華政策的美歐正式對話。最新民調顯示,歐洲多國在疫情期間對美國和中國的印象變差,全球外交陷入信任危機。美國和歐盟有可能在中國問題上達成共識嗎?

"大西洋兩岸已經共同覺醒,認識到當前所發生的一切之真相"。蓬佩奧上週四通過視頻連線參加一個智庫會議時說,"那就是並非美國在對抗中國,而是世界在對抗中國。"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美聯社)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美聯社)

6月29日,美國的亞洲協會(Asia Society)、喬治華盛頓大學的中國政策項目(GWU)以及德國貝塔斯曼基金會(Bertelsmann Stiftung)聯合推出一份有關歐美進行跨大西洋合作、共同應對中國挑戰的研究報告,總結了橫跨政商學界的四十三位中國問題專家爲期三天的研討會成果(Dealing with the Dragon: China as a Transatlantic Challenge)。

香港末代總督彭定康(Chris Patten)在報告發佈會上說,中共控訴西方敵視中國人、要發起新冷戰,但是我們不要新冷戰,而是要遏制中國。

位於德國柏林的智庫“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ECFR)6月24日發佈的民調顯示,疫情期間有超過60%的法國和丹麥受訪者對中國的印象變差。同時,美國也在逐漸喪失歐洲的信任。在丹麥、葡萄牙和德國的受訪者中,對美國看法變差的比例分別爲71%、70%和65%。

這份報告指出,歐洲人對其它大國的看法普遍變差,他們意識到自己在世界上是“孤獨的”。

最新民調顯示,疫情期間歐洲多國受訪者對中國的印象變差   圖源:位於德國柏林的智庫“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ECFR)
最新民調顯示,疫情期間歐洲多國受訪者對中國的印象變差 圖源:位於德國柏林的智庫“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ECFR)

 

全球羣龍無首,歐洲拒絕選邊站

歐盟首席外交官博雷利( Joseph Borrell) 一邊敦促歐盟對中國採取“更強有力的策略”,中歐並不具備相同的政治體系;另一方面,在6月14日發佈的官方聲明中,博雷利強調戰略自主、拒絕在美中之間選邊站,並且期待更廣闊、更積極的中歐合作。

博雷利在發言中重提歐盟對中國“系統性競爭對手”的戰略定位,但對於是否要和美中一方聯盟,27個成員國各有打算,有人主張聯合,有人推崇中立。

曾在奧巴馬時代擔任副國家安全顧問、目前任職於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erman Marshall Fund)的史密斯(Julianne Smith)表示,反觀在過去幾周,歐盟的反應搖擺不定,缺乏明晰堅定的對華政策立場。

她認爲,歐洲的表現也附和了美國近期展現的對華政策分歧,比如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和美國總統特朗普對貿易協議的前景表述不一。

史密斯說,“過去幾周的這些例子,展現出中國、美國和歐洲關係向多重方向搖擺。我們渴望美歐聯手,在報告中提到的投資、科技、全球治理等領域進行合作,但是目前只能保持悲觀。”

歐洲議會德國綠黨籍議員、對華關係小組副主席布迪克費爾(Reinhard Bütikofer)則認爲,儘管歐洲的前進道路曲折反覆,但“系統性競爭對手”的對華定位沒有被拋棄:

“儘管路線曲折,歐洲制定政策的大方向是很明確的。從中歐關於投資協議的協商也可以看出,歐洲很明確的表示,在某些措辭上沒有妥協空間。”

 

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左)與理事會主席查爾斯·米歇爾(Charles Michel)(美聯社)
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左)與理事會主席查爾斯·米歇爾(Charles Michel)(美聯社)

在貿易、科技、人權等對華議題上,歐美需加強機制化合作

在六月舉辦的中歐峯會上,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和理事會主席查爾斯·米歇爾(Charles Michel)明確表達了對中國鎮壓維吾爾人及其制定香港國安法的擔憂。

馮德萊恩威脅說,“如果繼續實施這項法律”,中國將面臨“非常負面”的後果,但未詳述這些後果。

歐方還向中方強調了公平市場準入、杜絕強制技術轉讓、阻止產能過剩等問題的重要性。但是,雙方並未在貿易談判上取得實質進展。

亞洲協會的這份報告指出,許多歐洲參會者不認爲歐洲是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受益者,也不支持對華脫鉤議程。一位與會者稱歐盟在美中達成協議後只得到了“麪包屑”。

此外,儘管很多美國人將中國投資與國家安全相關聯,支持2019年3月通過的《歐盟外資審查框架法案》,但歐洲人更傾向於站在科技和經濟發展的角度,更少懷有政治和安全考量。

 

 

在人權議題上,一位與會者稱,中國對維吾爾人的大規模監禁和洗腦是歐洲人心中的“紅線”和“決定性時刻”。

德國學者曾德恩(Adrian Zenz)6月29日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新疆當局對數以萬計的維吾爾族婦女進行節育和絕育手術,甚至強迫其人工流產。

彭定康在會上指出,中國在新疆的所作所爲違反了聯合國關於種族滅絕的公約。政治家應該拿出更多魄力,在國際國內範圍呼籲公衆的關注,而不是默許這一罪行。”

布迪克費爾對此表示,“現在地球上最糟糕的監控和警察社會就在新疆……中國千方百計試圖減少出生率來限制維吾爾人口數量。還有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 (ASPI)三月的報告發現,八十多個消費品牌和維吾爾人的強迫勞動有關。美國國會議員、歐洲議會議員都給這些公司致信。這是很好的合作範例。”

爲了保障跨大西洋合作的有效實施,布迪克費爾強調兩個機制化的協作策略:1. 民主國家要積極結盟,效仿美國前共和黨參議員麥凱恩主張的民主同盟(League of Democracies);2.不要讓多邊機構落入中國手中,僅僅因爲歐美的忽視。

彭定康認爲,無需挑起新冷戰,各國政府的外交委員會應該共同分享、研製對華策略;英國政府則要在科技、投資、貿易以及高等教育等領域全方位減少對中國的依賴;美國政府可以加強與美日印澳”四邊機制(Quad)和"五眼聯盟"(The Five Eyes)的協商對話,尋找共同陣地。

 

自由亞洲電臺記者薛小山華盛頓報道   責編:申鏵   網編:洪偉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