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 / 0:00
《探究式科普丛书》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全套一百本。编者“林静”系笔名。丛书刚发行不久,许多人尚未寓目。要说该书错误之多,在此仅举一例:丛书中《变成石头的动植物化石》一书把化石名称搞错的地方就有10多处。
接受本台记者采访的两位学者都表示,现在不仅科普读物,许多书籍的出版质量都相当差。考其原因,除作者不专业而外,编审力度不够是主要原因之一。他们所说的对于书籍的“审查”,是就对书中专业知识的审核而言,不是指对书中政治思想的审查。
美国托莱多大学荣誉教授冉伯恭表示,中国出版业近年发展很快,但是他对许多中国出版社所出书籍的质量不敢恭维:
“(中国大陆出的书)总的来说质量很差,跟先进国家的出版物比较起来质量比较差。”
冉教授说,学术商业化是相关出版物质量不过关的根本原因之一:
“受了学术商业化的影响,这个商业化的现象没法禁止……但是政府可以对出版物的质量、特别是对很重要的大、中、小学的教科书要特别加以审查、严格监督。”
广东中山大学梁必骐教授也对中国出版界、学术界“一切向钱看”的现象表示不满:
“现在有一些作者说实在的也是不负责任,反正自己能拿到稿费,(其它)也就不管了。”
谈到科普读物的写作,《新闻晚报》说,够格写科普的科学家把科普读物的创作“拱手让给非专业人士”。究其原因,梁教授说,老科学家多数没有精力,而年轻学者又不愿写科普,因为写科普不利于提职称:
“不要讲这个(写科普),甚至编教材现在都不容易,都没有很多人有兴趣去搞。”
有业内人士表示,对所出书籍中的错误,可以用勘误表一一加以纠正;这个办法比回收原书更可行。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