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中的中国媒体人国际交流谈信念与冲击(视频,图)

在香港的一个国际媒体交流活动中,众多大陆传媒工作者周三与会分享社会转型期中中国媒体现状包括新传播工具产生的影响,以下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丁小的采访报道。

2010.04.28 12:44 ET
m0428-dx2e.jpg 图片:国际传媒交流活动中,大陆媒体人圆桌会议谈转型中的中国媒体。(记者丁小摄)
Photo: RFA



下载视频

位於美國夏威夷的東西方中心与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第二届国际媒体会议本周在港举行,世界各地的新闻媒体工作者聚首一堂围绕“报导亚太新现实”展开连续三天的讨论和交流。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前南方日报社社长、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范以锦在星期三的会上应邀作《转型期中国媒体》的主题演讲。
                                                      
在该报社任编采、管理工作近四十年,范以锦经历了中国报业的发展兴盛到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由于矛盾尖锐而加强的管制,但他认为在市场力量和网络发展在内的技术力量推动下,媒体的开放是不可阻挡的。
 
范以锦掌舵南方报业集团期间,积极推动报业改革,该报社旗下的《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都成为叫好又叫座的媒体品牌,也在众多风浪中维护麾下的编辑记者,去年他在南方日报的一篇专访中表示,未能在南都冤案中保护下属是最大遗憾。
 
作为一名多次险遭撤职的媒体管理者,他周三讲到所凭借的信念时,赢得了一片掌声:“我们媒体管理者一言一行要经得起历史检验,我不是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但我执意保护优秀新闻工作者;我不是有本事的人,但是我有将最有本事、最有能力的人用到最关键岗位上的本事和能力。就是具有这种认识,我要维护我们的媒体人,要使他们对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而多名中国大陆炙手可热的传媒人士随后也举行圆桌会议,与来自五湖四海同行分享他们对中国媒体未来的展望。
 
其中资深评论员南开大学副教授熊培云说:“因为我们很无力,所以我们要做这些事情,在转型时期,我觉得中国媒体发展最大的变化是评论的兴起,对中国的影响我觉得有时候未必是敦促政府做什么、改变了什么,更多的是对民情、对大家的观念产生影响。很多人来讨论事情,尤其是在互联网上。以前社会的启蒙是由知识分子来完成,但现在更多的是通过公共性的事件、悲剧性的人物以及无数网民、无数评论权的参与。”
 
微博客大行其道,更成为不少传统媒体的主要新闻线索来源,南方都市报资深编辑邓志新说:“目前在中国对新闻议程设置产生最重要作用的可能就是微博。现在每天我到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收电邮以及打开微博客,从这里寻找新闻线索。上twitter上接收敏感、不受审查的信息;但在国内新浪微博等主流搜索引擎上就是和我的同行以及各行各业人士进行互动。”
 
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民周刊的主笔胡展奋说,一向处于政治严管的上海媒体也在紧追直上:“最近大家谈得很多的是利益集团和媒体的博弈。三鹿奶粉时间我们东方早报是最早点明的,见报前夕三鹿出高价、超过六位数可能七位数要买断这个新闻。这对报纸是个诱惑,因为现在报纸是自己养活自己。但我们报社领导说‘我们不是没有见过钱’。我觉得这次报道是很成功的,也体现了中国新闻人的良知和正义。”
 
现任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研究员的著名调查记者钱钢最后以四句话作结:中国的媒体是受控制的,媒体是在变化的,变化是受控制的,控制也在变化。”
 
除了媒体发展议题之外,周三还有一场关于台海两岸关系的讨论,邀请了台湾、大陆、美国三方学者进行交流解析。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丁小的采访报道。




添加评论

您可以通过填写以下表单发表评论,使用纯文本格式。 评论将被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