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寻求安全之道》作者分析美中两国政治推手(组图)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教授黎安友与华府智库兰德公司的高级政治学家施道安合著了《中国寻求安全之道这本书。两人日前在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的讲座中,分析了书中涉及的中国军队问题以及美中两国的政治推手。

2012.12.07 09:50 ET
m1207-mlp1.jpg 图片:黎安友教授(左)与施道安在回答听众问题。(紫荆摄)
Photo: RFA

施道安说,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的国防预算每年呈两位数增长,使得中国政府说话态度强硬起来。

但是,解放军各种任务太多,力量被分散,牵扯的很广。2百25万的解放军,不都是用来对外,还有很多维护内部安全的职责。70%,也就是大约1百60万是地面部队。大部分不是部署在边境,而是东部人口稠密地区。如果对外将来面临的可能是海上战役或者是高技术的信息战,那就根本不需要这么多地面部队。

图片:中国海军力量计划分阶段达到远程区域 。(紫荆摄)
图片:中国海军力量计划分阶段达到远程区域 。(紫荆摄)

施道安表示:“为什么要那么多军队?是出于一种心理需要,用来维护国内的局势稳定。1989年就使用了军队。”

他说,中国的领导人需要密切关注国内的挑战。出现系列骚乱时,军队会协助行动或至少接到预警准备行动。 2008年在西藏,2009年在新疆都是这样。

施道安说,在美国眼中,中国还只是一个地区性大国。刘华清80年代做海军司令的时候,设计的中国发展海军力量的规划:2000年,海军力量应达到中国近海的第一道岛屿线;2020年,西太平洋的第二道岛屿线。2050年海军力量能够到达全球。现在是落后于这个计划的。

施道安认为,中国虽然只剩下名义上的共产主义,但其遗留的思维方式仍在。美国在亚太的部署更多是一种平衡各方力量的举动,并不针对中国。而中国总是认为美国是针对中国。

黎安友(Andrew Nathan)介绍了中共领导人是怎么看美国的。

他们认为,美国已经走下坡路,美国的国内政治体系无法有效运作。把奥巴马看成是一个虚弱的人,对国会、对朝鲜,在很多问题上会妥协。而中共选择习近平接班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强硬的人。所以,现在的政治力量平衡有了变化,中国说话更强硬。

过去十几年在南海发现的渔业资源、石油、天然气,加上新的开采技术、航运贸易机会,使中国不想放弃南海的区域。

但是他指出,中国还没有能力、也没有准备好与美国正面交锋。

美国是怎么看中国的呢?

尼克松说过:繁荣稳定的中国对美国有利。经济上也的确一直对美国有利。中国的稳定也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美国想反击中国的强硬态度,恢复自己过去的强硬姿态,所以加强在亚太的军事部署。美国现在是对中国既友好又不友好:允许中国强大起来,但是不能把美国赶出亚洲。

在美国的敦促下,中国在逐渐停止对叙利亚出售导弹、对伊朗出售化学武器、对巴基斯坦提供军事技术。

美中之间这样的推手,会不会有冲突?黎安友认为,美国和中国在政府之间、民间、学术界的沟通很多,所以他保持乐观。

黎安友说,中国有很多人期待改革,中共领导人肯定能感觉到民众的不满意程度。现在中共的口号喊的很响,主要是为了给公众一个印象,让人们相信会有变化。但真正行动起来,会采取小步走。

他指出,中国军队的弱点是腐败问题,应该引起领导人的注意。

“中国如果要强有力的军队,则必须处理军中的腐败问题。但是军队腐败又和整个政府系统的腐败是连带的。”

黎安友认为习近平对权力的接管比胡锦涛当年要快。习近平已经做了五年的军委副主席,参与了军队将领的提拔和政策制定,在军中有一定根基。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紫荆发自纽约的报道。

添加评论

您可以通过填写以下表单发表评论,使用纯文本格式。 评论将被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