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水稻研究所作農業發展評估報告


2006.12.07 00:00 ET

“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羅伯特-茲格勒博士星期三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全國記者俱樂部”,介紹了該研究所針對印度,中國和整個亞洲地區的貧困,農業和經濟發展狀況所作的評估報告。下面是自由亞洲電臺記者希望的採訪報道。

“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羅伯特-茲格勒博士所作的報告題爲《亞洲20億大米消費者:關於印度,中國和亞洲地區的貧困,農業和經濟發展的非一般看法》。報告指出,在亞太地區,大米是26億人的主食;同時,種植水稻是亞太農家的主要就業和收入來源。大米也是印度,中國,印度尼西亞等國經濟增長,食品安全和政治穩定的戰略產品。

茲格勒博士指出,六十年代期間, 飢餓是亞洲的一個重大問題。而如今,由於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大米的產量自六十年代以來提高了兩倍以上。

茲格勒強調說,如今國際媒體對亞太國家的報道大多注重於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從而造成亞洲經濟發展已經消除了貧困現象這一神話。然而,雖然這幾十年來亞太許多國家取得了重大的經濟發展,但是,這並沒有解決貧困問題。世界貧困人口的70%仍然在亞洲。目前,亞洲依然存在13億極爲貧困的人口。雖然亞洲地區的貧困在最近25年間減少了4%,但人口的增長基本上抵消了這4%的貧困削減。他說:

“亞洲的貧困人口主要分佈在那裏呢? 在南亞,大約有5億貧困人口;東南亞有1億貧困人口;而中國也有1億貧困人口。”

有關亞洲的另一個神話是,那裏有足夠的食品,即,大米。但實際上,中國和印度目前呈現糧食供給的不確定性:例如,中國政府日前透露,雖然政府今年取消了農業稅,並開始爲農民提供直接的補貼,但中國的大米產量和國內需求之間還存在很大差距。

報告提出,亞洲將來能否餵養自己呢?報告的回答是,如果繼續依賴目前現有的農業技術,亞洲將不能餵養自己。亞洲必須充分利用如今在生物學,遺傳學和信息技術方面的成就,來生產更能抵抗水災和各種疾病的水稻,以應對依然存在的貧困和飢餓問題。茲格勒表示:

“我們必須跳出思想的框框,如果我們想要解決貧困、飢餓和提高農業產量等一系列問題的話,我們必須設法在2050年之際將大米的產量相對目前提高50%。但是靠目前現有的大米種類,我們是達不到這個目標的。國際水稻研究所目前正在研發一種成活率極高的大米。這種大米將通過大幅度提高水稻的光合作用來提高其產量。”

報告最後指出,雖然亞洲的貧困問題依然很嚴峻,但解決貧困的方法還是存在。報告不僅呼籲國際社會爲解決亞洲的貧困人口增加投資,還敦促中國和印度兩國政府,加強在農業科學技術方面的投資,增加對農業領域的投資,不要完全指望國際社會的幫助。

以上是自由亞洲電臺記者希望的採訪報道。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