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蔡霞:"白紙運動"的三種發展路徑
烏魯木齊的大火在中國各城市街頭引發"白紙運動",延燒多日。"白紙運動"有可能解封中國嗎?呼喊"要自由"、"反獨裁"、"習近平下臺"的聲音也會被"清零"嗎?這場羣衆運動與過往有何不同?又將怎麼被歷史定位?前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蔡霞在自由亞洲電臺的直播節目接受網友提問,作出解答。
11月24日,烏魯木齊的一場大火悲劇引爆了全中國各地的“白紙運動”浪潮,持續延燒海外。
前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蔡霞28日在自由亞州電臺的直播節目上接受觀衆的提問,最多人關注事件如何收場?會不會引來強烈鎮壓或開槍?蔡霞分析了運動可能的三種發展路徑。
首先,是政府順應民意:全面解封、結束“清零”政策。
但她對這條路徑感到悲觀,“即便中共想做,在習近平領導下都很難做到,因爲‘清零’是習的決策、關係到習的領導權威,他把這看做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體現中國製度優越性的好的做法。”
第二條路徑是強行鎮壓示威行動,但蔡霞認爲這將讓中共面臨強大的國內及國外壓力。
"中共現在處在一個兩難狀態,要是再進行大規模的軍警鎮壓人民,國際環境給他施加的壓力會非常大,比八十年代後、八九六四的處境還要孤立。對國內來講,這樣的強力鎮壓,八九六四你可以開一次槍,你要再敢開第二次槍,中共徹底喪失了在人民心中,一絲一毫的合法性都不存在了,很有可能是加速自身統治的垮臺。我覺得不到最後一步,中共不會採用屠殺性的手段來解決這個問題"。
最有可能的一條路
蔡霞分析,中共官方最有可能的路徑是“半軟半硬地解決”,一方面部分放松管制,另方一面以慣用的隱瞞真相、推卸責任、轉移視線、高壓手段阻擋人們聚集,瓦解運動。
“這次的抗爭事件可以達到人們局部性的要求,但不可能解決制度性、根本性的問題,矛盾依然積累在那個地方,不過以後有可能再有什麼樣的事件再次爆發而已。"
即使中國官方正在大動作地把示威者的聲音“清零”,蔡霞認爲,這場以“居民”爲主體、追求“自由”的羣衆運動,跨越中國社會的各種不同階層,註定載入中國政治轉型的歷史。
“兩個下臺” 人民開始質疑中共統治合法性
“提出的口號可以看出這個狀態,社會動員度極高的一個共同基礎性的訴求是:結束清零、要求解封。另外一個共同訴求是要求自由,這種自由怎麼理解呢?在社會最基層的民衆要求就是你讓我能去打工、開小店,讓我能有一口飯喫。要求我們能有一個正常的經濟生活。
我們看到中間羣體尤其在大學生、學者羣體當中,他們提出的要求言論自由、新聞自由、表達自由。另外,外界認爲提出所謂提出最激進的口號,是指出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清零政策問題,而是一個制度性問題,口號要求的是‘共產黨下臺’和‘習近平下臺’。 "
蔡霞說,與八九六四運動相比,當時中國整體處於改革開放、思想寬鬆的時代,廣場上學生更多是對黨寄予改革的期待,訴求反腐敗、要民主。
相比之下,當“白紙運動”中喊出“兩個下臺",就代表執政者在人民心中已喪失了統治的合法性。
“ 市民們要走上街頭,他們是要抱着犧牲自己的心態,拼死一搏我也要發出我的呼聲來,這次人們決絕的態度,和勇敢犧牲的精神,我覺得要比八十年代不一樣,取決於環境的嚴酷性,人們對中共已經沒有期待,沒有幻想,提出自己的訴求那怕以命來相爭。"
中國社會醞釀巨大的能量
對於海內外中國學生在此次運動中的快速串聯,蔡霞說,她看見了整個民族的驕傲,也感到欣慰。
“高科技讓年輕人有機會從各方面取得資訊,使自己思想衝破謊言與欺騙牢籠,獲得精神的解放。另一方面,中國大學生也嘗夠了中國社會的現實,這教育了他們,我覺得他們會比我們這代人覺醒更快,這讓我覺得中共這次的洗腦宣傳是失敗的。"
一位網友現場提問,如果推翻中共,中國社會經濟環境更差了,誰負責?
蔡霞回答,“ 離開中共,世界就不轉了嗎?不要被中共這種宣傳迷惑了我們,從來沒有救世主,真正能解決中國人自己的問題,還是要靠中國民衆,和海內外的中國人團結起來。"
蔡霞說,任何一個社會轉型及劇變都有可能發生混亂與痛苦,但“中國社會運會蘊藏著巨大的積極能量,也不乏菁英人才,社會自我修復的能力是很強的。”
記者:唐家婕 責編:鄭崇生 網編:洪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