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變味 啓蒙是百年未竟之業
2020.05.04 16:20 ET
今年是五四運動101週年,中國的國際關係再一次惡化。在多個國家呼籲就中國政府隱瞞新冠疫情的行爲追責的情況下,中國政府卻在繼續引導青年一代,在國家需要時要挺身而出。五四運動的核心內涵到底是什麼?在當代中國,它的含義是否有所變味?
“五四運動”已是百年話題,但並不妨礙人們對此常談常新。
今年5月4日恰逢新冠疫情導致的世界性危機。不少國家認爲是中國政府在疫情初期隱瞞實情,才造成了新冠肺炎的世界性傳播,他們普遍對中國政府持批評態度。尤其是美國、德國等國家已經明確提出要向中國政府追責,中國的國際關係進一步惡化。
據路透社日前報道,中國官方智庫的一份內部報告,向北京最高領導層發出了警告,國際上的反華輿論已經達到了1989年六四大屠殺以來的新高。
北京高層對這個報告的具體反應尚不得而知,但中國官方媒體卻在利用五四青年節的時機,爲中國青年帶風向。《中國青年報》在四月底發佈的一份民意調查顯示,94.5%受訪青年會在國家有需要時挺身而出。同時,以滿分10分計,受訪青年的國家認同感得分爲9.59分。
歐洲的自由撰稿人、中國青年王慶民擔心國內的青年產生帶有民族主義情緒的對國際形勢的誤判:
“其實,(國際社會)主要是針對中國政府以及相關機構對疫情隱瞞不報、防疫不利,而不是針對中國或中國人民。但國內的青年看到的可能是國際社會在針對中國或中國人進行攻擊,他們有可能被刺激出比較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或排外的情緒。”
王慶民認爲,在疫情期間避開對政府責任的討論,卻對青年做這些輿論引導,體現了中國政府對愛國主義的弘揚,以及對民主自由的抑制。這既是當今政權的現實需要,也利用了五四以來救亡壓倒啓蒙的歷史慣性。
王慶民的說法觸及了對五四運動的百年反思。救亡圖存和科學民主的啓蒙是五四運動的兩個母題。但多年來,學術界有一種重要的觀點認爲,五四運動的思想路線實際是救亡壓倒了啓蒙。
五四運動健將胡適曾在晚年表示,五四新文化運動最終讓位於愛國救亡運動,造成了對五四思想啓蒙不幸的政治干擾。類似的觀點經過中國哲學家李澤厚在八十年代的闡發,成爲影響至今的解讀“五四運動”的主要觀點之一。
目前身在美國新澤西州的前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徐友漁對本臺分析說,他比較認可救亡壓倒啓蒙的這一觀點:
“我覺得它能夠解釋啓蒙在中國的命運,而且這個觀點有一個根本的結論是,啓蒙在中國是一個尚未完成的事業,需要繼續堅持進行下去的。”
他指出,啓蒙沒有完成,對今天的中國社會仍有貽害:
“尤其是你現在放眼看整個中國的情況,從網上的輿論就可以看出來,這種矇昧主義的東西、狂熱的東西、義和團式的東西,還是非常氾濫和猖獗的。”
在另一面,中國的民間輿論也在五四期間,針對中國青年發出他們的聲音。
中國最大的視頻社交平臺之一嗶哩嗶哩(bilibili)在5月4日當天上傳了人到中年的著名演員何冰對中國青年的演講《後浪》。
何冰並沒有談“民族大義”,也沒有以教訓的姿態對青年諄諄教導,而是對中國當代青年表示了敬意。在演講的結尾,他還表示:“和1.3億的B站中國年輕人,一起表達自我,擁抱世界。”
不過,何冰的視頻也引發一些人的批評,認爲他全然不提“叛逆、自由、打破傳統、挑戰權威”這些五四運動彰顯的年輕人應有的品質。
但何冰所鼓勵的自我表達,確是中國青年一直在做的。自由撰稿人、中國青年李慶民認爲,中國青年在不同社交媒體平臺的表達實際上非常多元:
“象微博、今日頭條,還有微信公衆號等平臺,也有對中國政府抗擊疫情的讚揚,但也有很多批評,相對來說,不是那麼的狂熱,不是那麼無腦的吹捧。”
與此同時,當今中國,也不乏傳承五四精神的年輕人。武漢疫情暴發的高峯時期,陳秋實、李澤華等以公民記者的身份,深入武漢疫區,通過社交媒體大量報道疫情的實際情況。青年醫生李文亮則是在發現疫情的第一時間,通過微信向朋友提出了警告。這幾位中國青年的行爲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和讚譽。
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副國家安全顧問博明(Matthew Pottinger)在5月4日當天用中文發表演說,用五四精神解釋了李文亮的行爲,“如今中國的五四精神在哪裏呢?在我看來,五四精神的繼承人就是有公民意識的中國公民,其表現在於他們作出的大大小小的勇敢行爲。李文亮醫生就是這樣的人。”
有網友評論說,博明以公民意識來解釋五四精神,樸實的話語秒殺中共的宣傳。
記者:王允 責編:申鏵 網編:洪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