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建黨102年 "可愛的中國"依舊不可愛
"七一"中共建黨102週年之際,官媒高調渲染"黨"的百年功績以及黨員人數的增加。但中國社會的實際狀況和民衆的怨聲載道,卻鮮少在官方媒體上得到反映。有剛剛"走線"到美國的中國民衆質疑說,如果中共真的做得好,爲什麼還有那麼多人逃離中國?
今年的“七一”和往年似乎並沒有太大的不同。有關中國共產黨歷史功績和各界人士慶祝中共成立102週年的消息,在中國官媒上鋪天蓋地。
用“102週年”在谷歌網上搜索,得到的前三條結果分別是:人民網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2週年交響音樂會在京舉行”,新華社的“北京高校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2週年表彰大會舉行”和新浪財經網的“熱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2週年”等鏈接。
爲自由逃離中國
央視新聞客戶端也在週五(6月30日)發佈了一條消息,稱“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達9804.1萬名”。消息中提到,中央組織部最新黨內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已超過9800萬名,比2021年底淨增133萬名,增幅爲1.4%。
但這條消息通過新華社中文推特號發出後,得到的反饋卻主要是質疑和諷刺。有推友在消息下面用反諷的口吻回覆說,“爭取人人入黨,家家有公務員。全國人民全部喫皇糧,中國夢快步上牀就實現。”
身在紐約的湖南籍民主人士王志華對這條消息同樣不太認同,他向記者分析說,“在中國,中共黨員的身份是進入這個社會的敲門磚,所以人們主要是從利益的考量來決定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這和信仰還有什麼關係呢?”
今年50多歲的王志華5月中旬纔剛剛“走線”進入美國。對他來說,這是一場奔向自由的逃亡。在出逃之前,王志華的日子已經非常難過,“在國內,你要麼是沒有覺醒,要麼就是過得很痛苦。生活在這樣一種環境中,活在獨裁專制的體制下,這種生活是非常痛苦的。你的小孩受着洗腦式的教育,然後你也沒有任何政治上的自由。”
王志華從2020年開始在湖南株洲參與當地民主活動,曾受到警方的重點“關照”。因爲紀念六四,他曾被警方拘留過兩次。他說,自己的出逃主要就是爲了逃避警方的騷擾和迫害。
王志華4月25日從廣東出發,經過香港、伊斯坦布爾、基多,再一路北上,只花了不到20天就在墨西哥邊境遊過界河,進入美國。他說,“奔着自由的方向,一路向北,真的不知道疲勞。在巴拿馬熱帶雨林裏,屁股一坐下就可以睡着,睡十來分鐘就起身又走,真的是從來沒有這樣一種吸引力這麼去做事。”
他說,但現在從中國出逃的人幾乎來自各個階層,“出現了大批走線的,逃亡的,有錢的也跑,沒錢的也跑,人家都是奔着自由和尊嚴而去的。”
《可愛的中國》?
就在王志華們逃亡的日子,中國經濟還在不斷下滑。中國國家統計局週五(6月30日)公佈的數據表明,6月份製造業連續第3個月萎縮,非製造業也盡顯疲態,並且兩者的新訂單和就業人數都繼續下降。
也是在這三個月裏,網傳有多起絕望的青年人相約自殺的事件。其中已經被中國媒體報道證實的一起是在4月份,湖南天門山景區4個並不相識的青年人相約服毒,並跳崖自殺。
一方面是執政黨在歌舞昇平,一方面是社會經濟和民衆生活危機四伏、政治缺乏自由。自媒體時評人王劍週四(6月29日)在Youtube平臺上的評論節目中談論中國經濟下行、就業受挫的年輕人遭遇時,不禁同情地啜泣起來。
作爲對比,王劍在節目中還提到了中共早期領導人方誌敏的一篇文章《可愛的中國》,這是方誌敏1935年在國民黨獄中所寫的書信。在信中,方誌敏暢想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未來中國,“到處都是活躍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歡歌將代替了悲嘆,笑臉將代替了哭臉,富裕將代替了貧窮,康健將代替了疾苦,智慧將代替了愚昧,友愛將代替了仇殺,生之快樂將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園,將代替了淒涼的荒地!”
但這種理想的中國在中共建黨102週年、建政74年後,並沒有出現。海外政論雜誌《北京之春》榮譽主編胡平分析說,中共早期領導人接受共產主義有特定的歷史情景,“共產主義這一套是產生於西方、又反對西方的學說,這就滿足了他們的雙重需要。它產生於西方,因爲當時大家都認爲中國不行,所以要學西方;而它又是反對西方的,這樣一來又滿足了他們的民族自尊。”
胡平認爲,這些早期中共領導人在接受共產主義時,本身就有很大的侷限性,“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你一旦信奉了共產主義,你就要相信必須要砸爛舊世界,而只有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才能達到這一目的,那麼你就要投身暴力革命。一旦投身暴力了,它自身就有一種邏輯,你就要一直走下去。”
中國共產黨早期以暴力革命起家,在1949年建立政權後,仍然不時通過暴力手段來實現執政的目標。在中國現代史上,這種暴政方式給中國民衆多次造成普遍的災難。但直到今天,方誌敏所勾畫的理想社會藍圖仍然難以實現。
胡平說,中國共產黨執政過程中容納了兩種非常矛盾的東西,“一方面是高揚的理想主義,另一方面是很卑鄙、很殘暴的革命現實主義。這兩個東西本身就有很尖銳的對立,很強的張力。”
他強調,在這個過程中,理想主義的成分會越來越少,因爲現實的殘酷鬥爭會越來越把執政者推向一種冷酷無情的境地。
記者:王允 責編:何平 網編:洪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