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動盪中再探六四:習與鄧的一致性
2019.11.22 20:20 ET
香港的緊張局勢近幾周不斷升級。輿論越來越多地把香港和30年前的北京相比。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黎安友日前在華盛頓的研討會上指出,習近平和當年的鄧小平在政策思路上有相似性。
輿論界對於香港局勢的焦慮集中反映在,不少人擔憂中國政府可能派軍隊,進駐香港鎮壓反送中運動。
中國爲什麼沒有向香港出兵?
黎安友週五在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研討會上評估,目前中國政府還算耐心。他指出,中國政府還未出兵的原因之一是,香港不少人還是忠於北京,北京並不擔心會失去香港。
“另外,他們可能懼怕國際的譴責。還有一種理論認爲,香港是一個集中的都市,所以應該是警察來處理的事情,就不應該由軍隊來解決,畢竟軍隊不是警察。“
本臺記者採訪了普林斯頓中國學社執行主席陳奎德博士,他提到三十年前六四事件後的一個細節。根據最近出版的有關美國前總統理查德·尼克松的傳記《墜落之後》(After the Fall: The Remarkable Comeback of Richard Nixon),尼克松在1989年10月28日訪問北京,會晤鄧小平,傳達了美國政府對六四天安門事件的態度,
“另外,他們可能懼怕國際的譴責。還有一種理論認爲,香港是一個集中的都市,所以應該是警察來處理的事情,就不應該由軍隊來解決,畢竟軍隊不是警察。“
本臺記者採訪了普林斯頓中國學社執行主席陳奎德博士,他提到三十年前六四事件後的一個細節。根據最近出版的有關美國前總統理查德·尼克松的傳記《墜落之後》(After the Fall: The Remarkable Comeback of Richard Nixon),尼克松在1989年10月28日訪問北京,會晤鄧小平,傳達了美國政府對六四天安門事件的態度,
“他是有使命的,他去中國是要傳達美國政府對中國政府的一個信息,就是六四鎮壓的事件絕不能在中國重演;如果以後發生了類似的事件,美國政府一定會做出反應。”
美國對華政策的一致性
陳奎德說,雖然美國的這個表態已經過去三十年,但可能對中國今天在處理香港問題上會有影響。
本週剛剛在美國國會高票通過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體現了美國政壇在香港問題上的強硬立場。這或許也說明了美國對中國問題的立場三十年來具有某種一致性。
從今日香港的局勢,再回頭去看1989年天安門事件,觀察家在尋找三十年前後中國政策的一致性。
陳奎德說,雖然美國的這個表態已經過去三十年,但可能對中國今天在處理香港問題上會有影響。
本週剛剛在美國國會高票通過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體現了美國政壇在香港問題上的強硬立場。這或許也說明了美國對中國問題的立場三十年來具有某種一致性。
從今日香港的局勢,再回頭去看1989年天安門事件,觀察家在尋找三十年前後中國政策的一致性。
30年前後中國政策的一致性
黎安友認爲,這種一致性表現在中國共產黨依然不相信人民。他說,
“爲什麼有的人希望能保持一黨體制,我想原因是政黨一般不信任其他人。中國共產黨就是不相信知識分子、技術員、學生、農民、工人和中產階級,因爲在黨看來,這些人都沒有足夠的遠見。“
但他又指出,在六四事件中,與鄧小平相比,趙紫陽更體現出了對人民的信任。
黎安友認爲,這種一致性表現在中國共產黨依然不相信人民。他說,
“爲什麼有的人希望能保持一黨體制,我想原因是政黨一般不信任其他人。中國共產黨就是不相信知識分子、技術員、學生、農民、工人和中產階級,因爲在黨看來,這些人都沒有足夠的遠見。“
但他又指出,在六四事件中,與鄧小平相比,趙紫陽更體現出了對人民的信任。
陳奎德則認爲,今天的習近平比鄧小平更加地不信任人民,
“習近平他早就看出來了,他要跟人民真正的對話是不可能的。他對老百姓基本上採取某種敵視的態度,特別是對知識階層是非常有敵意的。這跟鄧小平是不同的。“
但自習近平上臺以來,輿論界普遍掠過鄧小平,而把習近平與毛澤東相比。尤其是去年,在習近平主導下,中國政府修改憲法,取消了國家主席任期制。坊間竟然有人稱習近平爲“小毛澤東”。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裘德·布蘭切特(Jude Blanchette)最近在新書《中國的新紅衛兵》(China's New Red Guards: The Return of Radicalism and the Rebirth of Mao Zedong)中也強調,自1980年代以來,人們忽略了毛澤東時代重新降臨中國的可能性。
黎安友則強調,三十年前後,習近平與鄧小平在政策思路上更具有連貫性,
“習近平所講的、所追求的目標大致上和鄧小平是一致的,都是一種替代性的現代化,也就是非民主的現代化,而且看起來還比較成功。而他就是用共產黨這個核心工具,來運轉整個政治體系。”
黎安友認爲,由於中國這種政治經濟格局的矛盾性,三十多年來,中國內部政治保守和自由派之間的爭論從未停止。這是中國的一個困局。
記者:王允 責編:申鏵 網編:郭度
“習近平他早就看出來了,他要跟人民真正的對話是不可能的。他對老百姓基本上採取某種敵視的態度,特別是對知識階層是非常有敵意的。這跟鄧小平是不同的。“
但自習近平上臺以來,輿論界普遍掠過鄧小平,而把習近平與毛澤東相比。尤其是去年,在習近平主導下,中國政府修改憲法,取消了國家主席任期制。坊間竟然有人稱習近平爲“小毛澤東”。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裘德·布蘭切特(Jude Blanchette)最近在新書《中國的新紅衛兵》(China's New Red Guards: The Return of Radicalism and the Rebirth of Mao Zedong)中也強調,自1980年代以來,人們忽略了毛澤東時代重新降臨中國的可能性。
黎安友則強調,三十年前後,習近平與鄧小平在政策思路上更具有連貫性,
“習近平所講的、所追求的目標大致上和鄧小平是一致的,都是一種替代性的現代化,也就是非民主的現代化,而且看起來還比較成功。而他就是用共產黨這個核心工具,來運轉整個政治體系。”
黎安友認爲,由於中國這種政治經濟格局的矛盾性,三十多年來,中國內部政治保守和自由派之間的爭論從未停止。這是中國的一個困局。
記者:王允 責編:申鏵 網編: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