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拜登的中國政策幕僚 (下) – 第一個考題是臺海
美國新政府上臺,拜登的中國政策團隊也陸續就位。本臺記者唐家婕採寫了兩集專題報道《揭密拜登的中國政策幕僚》。上集討論了白宮國安會圍繞中國議題的改組,以及新生代中國通與鷹派老將的組合。今天播出下集: 第一個考題是臺海,探討拜登上任後美中的第一個熱點交鋒,是如何呈現出拜登國安會、國務院、國防部中國政策幕僚的思路及輕重緩急。
拜登一上臺 習近平探底線
1月23日星期六,美國總統拜登正式上任還不滿72小時,中共派出的13架軍機,劃破臺灣西南防空區的寧靜。
臺灣國防部發布消息稱,這是今年最大規模的共機擾臺飛行。北京自去年頻繁派遣軍機繞臺,2020年全年統計超過380架次。
讓中國觀察家們感到意外的是,美國國務院在23日傍晚快速發出一旨嚴正的聲明,譴責中共威脅區域和平穩定,“我們對臺灣的承諾堅定如磐石,也會持續投入心力來維持臺海區域的和平與穩定。”聲明中,除了一貫被提及的美中三個聯合公報、《臺灣關係法》,還把特朗普時代解密公開、近40年來美國持續對臺軍售所依據的《六項保證》,寫入官方文件。
緊接着在24日,美軍印太司令部表示羅斯福號航空母艦打擊羣已在23日進入南中國海,確保“航行自由”。
“這是向中國傳遞一個非常強烈的信號,也向美國盟友發出信號,那就是面對中國的崛起,美國政府將爲它的夥伴提供支持。” 美國國防部前中國、臺灣、蒙古科科長唐安竹 (Drew Thompson)告訴本臺,他把拜登政府與四年前奧巴馬時代做了比較後發現,“拜登政府的反應非常快,顯示幕僚對此舉的共識,內部沒有是否應該保持沉默以安撫中國的爭論。”
中國政策幕僚 坎貝爾人馬貫通各部會
民主黨重新執政,多位奧巴馬時期官員回鍋。除了國安會的中國相關政策智囊已就位,拜登政府還在不同部會安插多位長期與國安會印太協調官坎貝爾(Kurt Campbell)緊密合作的中國問題專家。
在國務院,拜登的長期外交幕僚布林肯(Antony Blinken)擔任國務卿,曾傳言可能到國安會擔任中國相關要職、熟習中國法律又中文流利的浦傑夫(Jeffrey Prescott),將出任美國駐聯合國副大使。新生代的中國通拉普-胡珀(Mira Rapp-hooper)出任國務院政策規劃辦公室中國資深顧問。
“下一屆政府需要準備好,與北京在多個戰線上開展強硬雙邊外交。從香港到南海、印度和歐洲,中國的施壓都可能會繼續下去。” 拉普-胡珀在2020年七月與坎貝爾共同撰寫的文章中,對於即將到來的考驗早已做了預示:即使習近平表現出冷靜姿態,但中國的外交行動及涉及領土爭端的立場只會更加強硬。
唐安竹分析,“拜登政府中,國安會作爲一個驅動政策流程的領導機構的作用會更加提高,也讓決策更具可預測性,我認爲這對指導中國戰略是很有用的。”
在國防部,同樣被視爲對華鷹派、與坎貝爾長年合作的拉特納(Ely Ratner)接任國防部長奧斯汀 (Lloyd Austin)的中國事務顧問。拉特納過去在美國智庫蘭德公司的老同事、通曉中文的蔡斯(Michael Chase),則被任命爲國防部主管中國事務副助理部長。
這隻有備而來的以坎貝爾爲首的對華政策團隊的特色是除了熟悉溝通管道,在對華政策思路上也有一定的統一性。這個思路的基礎是美國認知到中國製度的根本性不同,放棄改變中國的想法,保持與中國往來時的懷疑態度;同時對內專注於美國國內議程,對外與盟友一起建立制度,讓與中國的競爭更加公平。
用國安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去年六月在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的說法,美國“應少關注怎麼讓中國減速,多關注怎麼讓自己跑得更快”。
美中無密月 臺海成了試金石
外界在拜登政府上臺伊始對臺灣問題的處理方式, 看到了對華團隊的運作模式及戰略輪廓。
軍機擾臺發生的時間點很是巧妙。20號,拜登在就職大典中正式邀請了臺灣駐美代表蕭美琴觀禮,導致中國駐美代表崔天凱的缺席。《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報導稱,北京力推美中高級幕僚會晤,遲遲無果。中國使館否認。
在美國國務院23日發聲明譴責解放軍的次日,中共出動更大規模的15架軍機擾臺。崔天凱則於27日在智庫活動中對美國的《六項保證》發出“公開警告”,“我要先提出一些警告……這是非常危險的,如果美國這麼做,勢必沖淡三個聯合公報精神,甚至令之成爲空話,這非常危險。”中共國防部發言人吳謙進一步在28日以中英交雜方式表態:“遏制中國,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Mission Impossible。”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祕書長兼辦公室主任楊潔篪警告說,美國應停止干涉中國內政,稱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臺灣、香港、西藏和新疆等議題都是“碰不得的”。
面對中國一系列的隔空強硬喊話,美方的立場沒有動搖。美國國防部發言人28日重申對支持臺灣自我防衛及區域安全的立場。次日,白宮國安顧問沙利文則在公開講話中聲明,由於中共在新疆、香港的暴行及對臺灣的威脅,美國將做好準備讓其付出代價。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回應楊潔篪的講話時,再次敦促北京停止在軍事、外交和經濟上對臺灣施壓。
“新政府上臺前後的種種跡象表明,他們想繼續傳達對臺灣大力支持的信息。我認爲這實際上反應了美國社會輿論和國會對臺灣的廣泛支持。” 老布什時代擔任國安會亞太高級主任的包道格(Douglas H. Paal)進一步觀察,即使美臺關係在特朗普時期多有突破,但當時“臺灣更像是成了特朗普對付中國的武器”。“這樣的結果會是,當美國試圖將臺灣推向(與中國)對抗的前沿,這對美國利益沒有太大損害,但卻給臺灣帶來了很多壓力……就像是要求臺灣爲我們而戰。”
包道格認爲,拜登政府將繼續強化與臺灣牢固的非官方關係;但避免讓臺灣成爲某種形式的抗中堡壘,或是冷戰遏制戰略的一部分。此外,更會先尋求與盟友在此議題上的一致性。
習近平“賭一把”? 拜登團隊冷接招
“回顧過往我們與中國的關係,當有新政府進入華盛頓時,中國總會試圖伸出友誼的手,淡化舊有問題。但習近平這次似乎沒有這麼做,好像想賭一把似的。” 小布什政府擔任國安會亞太事務高級主任的葛林 (Mike Green)說,“我認爲中國在一開始就下基調要挑戰拜登,而拜登政府也強硬以對……你要知道,不要把愛爾蘭人推向牆角。”
拜登口中的習近平,從“朋友”成了“惡棍”。多次接觸的兩人過去曾以“老朋友”相稱,但去年二月在民主黨總統參選人的辯論會上,拜登以“惡棍”批評習近平是一個完全沒有任何民主意識的人,更抨擊中國在新疆集中營關押上百萬維吾爾人的做法。
“不要陷入與中國談判的陷阱”,在特朗普政府執掌中國政策的美國副國家顧問博明,在2月3日一場佛羅里達國際大學舉辦的活動上,被問到他有什麼給拜登政府的建議時說。他回憶,北京過往提出各種響亮的“美中對話”議程,結果卻是“對話”越來越多,美中貿易赤字越來越大。
博明肯定了拜登的中國政策幕僚是一隻有經驗的隊伍,但提醒不要聽中國說了什麼,要看中國實際做了什麼。
一位不願具名、熟知美中政策制定的前幕僚,也對拜登政府初期展現的“冷靜與果斷”表示肯定。他告訴本臺,期望繼續看到拜登在臺灣、香港、新疆、西藏等議題上,堅持“人權高於主權”的路線。
2月3日本文截稿時,是拜登上任的第十一個工作日。雖然拜登總統已經與多個國家的首腦通電話,但是與習近平的通話遲遲沒有排入議事日程。
面對記者詢問拜登與習近平通話的時間,“美國的策略是先與盟友和兩黨接觸商討中國議題,然後決定何時纔是恰當的時機。” 白宮發言人莎琪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不急。
(記者:唐家婕 責編:申鏵 網編:洪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