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中國銳實力(四)美國媒體

2018.09.06
0262AB05-C747-4019-A856-4F860BE4B02B_w1023_r1_s.jpg 圖爲中國央視北美分臺辦公室。(美聯社)

傳統媒體面對新媒體節節敗退之際,新華社等中國官媒卻在雄厚資金的支持下,在美國加速擴張,並利用在中國遭屏蔽的臉書等美國社交媒體,講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與此同時,努力開拓中國市場的美國媒體,紛紛向來自中國政府的壓力低頭。一部反映中國四川地震背後人禍問題的紀錄片無緣奧斯卡獎,郭文貴在美國的爆料平臺越變越少,這背後究竟有沒有中國的身影?接下來請聽《揭祕中國銳實力》特別節目的第四集,本臺記者林坪邀請專家學者,討論分析中國對美國媒體的影響和滲透。

“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爲主、兼收幷蓄。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2017年10月18日,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共19大開幕式上作報告,再次提出對外宣傳工作的要求。此前,早在2013年8月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就強調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中國官媒搶佔美國輿論陣地

不滿足於藉助國際頻道向海外傳遞聲音的中國中央電視臺,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設立了北美分臺,2012年2月正式開播。2016年末,央視北美分臺又更名爲中國國際電視臺(中國環球電視網)北美分臺(CGTN America)。

美國傳統媒體面對新媒體節節敗退之際,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人民日報》、《中國日報》、《環球時報》、新華社等中國官媒卻在中國大外宣雄厚資金的支持下,在美國加速擴張。

“正在媒體融合的創新路上穩步前行的人民日報海外版,定將充分發揮中央主要外宣媒體的作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2017年10月人民日報海外版創刊30週年宣傳視頻)

在中國遭屏蔽的臉書、推特等美國社交媒體,成爲《人民日報》、《環球時報》、中央電視臺等中國官方媒體在海外宣傳的得力工具。這些中國官媒還在Youtube網站上開設了各自的頻道,搶佔輿論陣地。

美國媒體向中國政府壓力低頭

努力開拓中國市場的美國媒體,也不可避免的向來自中國政府的壓力低頭。

美國紐約城市大學政治學教授夏明曾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發生後不久奔赴地震災區,參與制作了紀錄片《劫後天府淚縱橫》(China's Unnatural Disaster: The Tears of Sichuan Province),描述災區校舍倒塌反映出的人禍問題以及遇難學生家長的艱難維權之路。

“到底是誰在檢查這個房子,到底是誰修的?這些磚簡直像水洗過的一樣。”(紀錄片《劫後天府淚縱橫》片段。)

汶川地震人禍問題紀錄片遭中國壓力 無緣奧斯卡獎

這部全長39分鐘的紀錄片,2009年在美國HBO電視頻道放映,並獲2010年奧斯卡最佳記錄短片提名。夏明表示,在該片的製作過程中,他本人和投資方HBO都受到了來自中國官方的壓力。

“就在製作的過程中,當時中國駐紐約總領館的新聞處長,他就跟我聯繫,要我退出來。他就說,你如果想拿到榮譽、名聲,是不可能的。他說因爲現在HBO在中國,它有一個HBO北京總部。”

網絡公開資料顯示, 2005年HBO正式落戶北京、上海等78個開通數字付費電視業務的中國國內城市。夏明說,美國市場趨於飽和的HBO,多年來致力於開拓中國市場。目前中國各大城市高級賓館裏的有線電視,可以收看HBO的付費節目。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政府可以抓住HBO的弱點,來威脅它。

“所以當時我們遇到的情況就是,他就直接可以通過外交部對HBO的北京總部施壓,這樣的話,我們就要付出代價。”

夏明認爲,《劫後天府淚縱橫》在2010年奧斯卡獎紀錄片的評選中落敗,顯然中國官方對HBO的施壓奏效了。

“奧斯卡獎紀錄片評委會的成員裏有一個就是HBO的那個總裁,就是我們這個電影的評選的投票人。HBO當時有三部入選片,所以我當時的一個直覺就是,HBO的投票人,他可以影響票數的話,他決不會投我們這個電影。當時是HBO有一部批評津巴布韋人權情況的影片入選了。我相信這是非常自然的。因爲中國外交部對它施加壓力,讓HBO一定要付出代價。”

夏明說,在加強對國內管控的同時,中國政府的手在海外伸得越來越長。

“一方面伸到學術界,另一方面伸到西方國家,想改變我們在西方國家對世界的看法。”

郭文貴美國爆料平臺變少 背後的中國之手

《華盛頓自由燈塔報》(Washington Free Beacon)高級編輯比爾.格茨(Bill Gertz)認爲,去年美國之音中斷揭露中國高層腐敗的郭文貴的直播,臉書、推特封鎖郭文貴帳號,都顯示中國政府在積極影響美國媒體,讓它們停止發佈中國不想聽到的東西。

“郭文貴在試圖揭露中國高層的腐敗時已成爲一個持不同政見者,顯然他的言論觸及到了北京的痛處。他們竭盡所能試圖阻止他發聲。”

中美兩國外媒生存環境天壤之別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中國力量項目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指出,外媒在中、美兩國的生存環境存在着天壤之別。

“例如,《中國日報》在《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以及世界各地的其他報紙中都插入了中國的觀點。即使這些是廣告,它們也可以被廣泛閱讀,可以影響觀點。而美國的報紙不能在中國的報紙刊登類似插頁,美國的媒體公司也不能在中國電視上開通頻道。”

美國是否應該按照對等原則,禁止中國官媒在美國的很多活動呢?葛來儀認爲,民主國家是開放的,不能禁止私營部門的某些活動。

“我認爲,作爲一個自由開放的社會,美國需要做的是確保中國正在做的事情是透明的,明白中國資金的去向,確保它沒有不當影響,讓人們知道中國的目標是什麼,在何處可能與美國的利益發生衝突。”

中國大力推廣的意識形態是否有吸引力?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教授黎安友(Andrew Nathan)認爲,儘管中國利用美國社會的自由開放,大力傳播自己的意識形態,不過,中國官方的價值觀並沒有多大吸引力。

“中國的軟實力的吸引力主要在於經濟發展效果很強。但是美國的或者西方民主制度的自由風氣,這個文化的自主發展,學術自由等等,這種方面的軟實力有它的自然的吸引力。中國的生活方式,就是說那個政府越來越強,政府能夠鎮壓人權鬥士等等,這種軟實力,這方面的軟實力,不是特別有吸引力。”

中國官媒在美國的擴張已引發美國國會關注。去年11月,美國國會“美中經濟安全審議委員會”(U.S. 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公佈了該委員會提交給美國國會的2017年度報告,指出中國官媒在其大外宣的功能之外,還兼具情報功能。報告認爲,在紐約、華盛頓等地廣設辦公室的中國新華社,蒐集資訊併爲中國領導層提供有關國內外大事的祕密報告,兼有情報機構的某些功能。報告呼籲美國國會,加強“外國代理人登記法”,要求中國官媒的在美員工登記爲外國代理人。

這一特別節目下一集將討論中國對美國電影娛樂業的影響和滲透,歡迎收聽。

 

(記者:林坪 編輯:申鏵)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