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財經時時聽:城投更名“產投” 轉型之路走得通?

2024.06.21
專欄|財經時時聽:城投更名“產投” 轉型之路走得通? 今年以來,中國各地的城投公司紛紛透過收購、合併等,成立新公司或改名等方式轉型爲產業類國企;圖爲廣東深圳。
路透社

聽衆朋友好,歡迎收聽自由亞洲電臺的財經時時聽,我是饒怡明。

今年以來,中國各地的城投公司紛紛透過收購、合併等,成立新公司或改名等方式轉型爲產業類國企。如此一來,再以國企名義發債來籌集資金。此外,隨着今年初財政部確認數據可作爲資產納入財務報表,參與城市建設的城投很可能在變更爲產投的同時,將大數據作爲資產納入資產負債表,以便增加融資空間。本期節目將就城投公司轉型以及融資問題進行探討。參加討論的嘉賓是旅美經濟學家秦偉平。

城投變身爲產投

近期,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城投公司)市場化轉型熱度再起,焦點是由城投公司更名爲產投公司。據證券時報報道,2023年9月以來,更名爲產業投資的相關國有城投公司超過200家,較以往明顯增多。南方週末也報道稱,今年1-5月,各地新成立的400多家國有企業中,名稱或業務涉及產業投資、產業發展的數量就達到75家。

隨着中國以房地產爲主力的經濟模式出現改變,各地城投公司也面臨轉型的壓力。過去幾年,城投公司開始改名爲“產業類國企”,以優化資產結構,突破“借新還舊”限制,完成市場轉型。

在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化解工作持續推進的背景下,城投公司由於融資承壓,紛紛更名。根據華西證券統計,2023年一攬子化債方案實施以來,城投債淨融資明顯縮量。今年頭5個月,城投債淨融資1016億元,同比減少6656億元,4月和5月分別淨償還250億元和339億元。

證券時報報道稱,更名的產業投資類國企當中,絕大多數經營範圍定位在項目投資、產業招商和園區運營等維度,也有少數企業聚焦農業、地空經濟、軌道交通等行業。

今年年初,國務院國資委召開會議,要求地方國企抓好轉型升級工作,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孵化未來產業,更好服務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這可能是產投類地方國企謀劃轉型發展的方向。

變身背後玄機—335指標

各地城投融資難的困境已有一段時日,近來這些城投改名爲產業類國企,就可以避開城投身份,搖身一變在公開市場融資。

南方週末引述山東一家城投負責人的話說,因爲融資,首先集團今年新成立一家產業投資公司,將上百億的經營性資產打包放進去,然後發債,由於主體信用評價提高,所以發債更加容易,成本也更低。新成立的產業類公司由國資控股,和城投平臺沒有股權關係,但實際運營還是由城投公司負責。

據介紹,按照新型政策要求,滿足“335指標”後,才能被認定爲產業類國企,從而提高發債成功率。

“335 指標“指的是城投非經營性資產(城建類)佔總資產比重不超過30%,非經營性收入(比如城建類收入)佔總收入比重不超過30%。財政補貼佔淨利潤比重不得超過50%。

根據上交所公佈的政策指引,城建類資產包括包括公益性資產和政府性營收類資產兩類。

一般而言,公益性資產指的是公立醫院、市政道路、公園等,幾乎沒有現金流,政府性營收類資產包括未繳納土地出讓金的土地使用權、無證土地等。

爲了滿足335指標,許多城投公司不得不減低城建類資產以及收入佔比。

南方週末引述上海一家融資租賃公司員工的話說,部分 城投公司還會通過收購上市公司的形式,並表上市公司資產,從而減低城建類資產比重。

如果城建類資產過高,部分城投公司就會成立一個新公司,注入非城建資產。新公司也是國企,但與城投平臺沒有股權關係,資產劃撥時需要政府支持。

另一種隱祕的辦法是,即便城投公司的主營業務都是公益性資產,也可以用變通的方式讓它產生現金流。 

境內發債受限制後,許多城投選擇繞道境外,發行364天境外債。364天境外債則指發行時間在一年內的境外債券。按照規定,發行一年期以下的境外債,無需向國家發改委申請備案登記,於是許多城投繞開了監管。

過去兩年,364天境外債主要發行對象是城投平臺,債券種類爲美元債。2024年,在監管要求下,364天境外債才慢慢淡出城投市場。今年一季度,全國僅發行兩隻城投的364天境外債。去年第四季度,僅發行了15只。

最新數據表明,截至2023年底,中國城投債的總存量爲11.97萬億元,涉及債券數量17,853只。同時,目前市場上共有2821家城投公司發行的債券處於存續期。

 據產城觀察網統計,自從2023年9月國務院發送至各地的融資平臺債務風險化解指導意見(簡稱35號文)後,產業債發行佔比也達到歷史新高。2023年10月至2024年2月5日期間發行的3933只地方國企信用債中,包含1717只產業債和2216只城投債,產業債佔比達到歷史新高43.7%。

數據資產入表—城投轉型新招

 從短期來看,城投更名爲產投是時間換空間的思路,通過改名解決當下債券融資問題。從長期來看,慢慢推動城投轉型,擺脫地方財政補貼,需要提升自身資產運營能力、專業能力,這纔是長久之計。

據萬聯網報道,近年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在推動一件大事,就是數據資產入表。因爲從產業投資的邏輯上講,數據值錢,納入城市資產,做產投抵押融資,能撬動的信用就更多了。

今年1月1日起,中國財政部發布相關規定,明確數據資源可以作爲無形資產或存貨等資產類別納入財務報表。有關數據顯示,中國數據資產規模約有50萬億,存在商業藍海的同時,也蘊含巨大科技創新潛力。

而各地城投在數據資產入表方面又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發行城投債、投融資、資產運營、基礎設施建設等業務開展過程中累積了大量數據資源,同時在取得公共數據方面具有競爭優勢。比如很多城投都在做智慧停車業務,如果進行數據資產入表,就會實現全區域的停車數據共享,實現智慧停車的便利化和高效化。

與土地資源不同的是,數據資源沒有土地這類資源的優先供給的限制。數據資源可以不斷衍生、開發和可持續,爲持續增長提供可能。

以上是本期的財經時時聽,感謝您的收聽。我是饒怡明。如果您對本節目有什麼意見和建議,歡迎寫信到fankui@rfa.org.或我個人推特賬號是RFA_RYM進行聯繫。

那麼就在此祝福各位有個愉快的週末,下次節目再會!

撰稿、主持、製作:饒怡明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