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財經時時聽:地方財政喫緊 年底或將迎來爆雷潮

2022.11.10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WhatsApp
專欄 | 財經時時聽:地方財政喫緊 年底或將迎來爆雷潮 房地產市場下滑,以及地方債務,拖累了中國經濟成長。
路透社資料圖片

聽衆朋友好,歡迎收聽自由亞洲電臺的財經時時聽,我是饒怡明。

在動態清零政策不動搖之下,常態化核酸檢測繼續成爲中國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一環。然而,近日不少省市先後調整收費政策,要求民衆自費。此舉增加了民衆負擔,也凸顯中國防疫政策讓地方財政入不敷出的情況雪上加霜。此外,中國財政部近日下令限制地方政府,不得通過國企購地等方式虛增土地出讓收入,廣受熱議。有研究顯示,年底將有三成地方政府達到債務預警,而明年將迎來債務到期的高峯。本期節目將探討當前地方債務的嚴重性。參加討論的嘉賓是旅美經濟學家秦偉平。

常態化覈算免費變自費 凸顯地方財政困境

在剛結束的二十大上,習近平重申動態清零政策不動搖。使得中國防疫政策即將有所調整的希望破滅。

在清零政策還看不到盡頭的情況下,原本喫緊的地方財政更顯得壓力重重。許多地方官員清楚,免費的核酸檢測終將無以爲繼。

根據中國官媒報道,近日包括貴州、湖南、四川、甘肅、廣東等多個省市和縣區,先後對常態化核酸檢測的收費進行調整,除了特定人羣和情況外,普通居民需自費進行檢測。

雖然地方政府不會強制居民檢測核酸,但由於進出入公共場所和乘坐公交車都必須出示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和健康碼綠碼,使得居民不得不掏腰包驗覈酸。對於一些偏遠地區的家庭來說,着實也是一筆開銷。

財政部嚴禁國企購地虛增收入

近日,財政部發布《關於加強“三公”經費管理嚴控一般性支出的通知》,其中,關於“不得通過國企購地等方式虛增土地出讓收入”的規定,廣受熱議,被業界解讀爲旨在進一步約束國企拿地行爲,控制隱形債務。

據瞭解,近段時間,多地土地市場低迷,使得財政收入不足情況惡化,而財政支出又是剛性的,部分地方領導幹部出於政績等考慮,往往通過讓一些國企拿地,資金進入預算收入賬戶後,再返還的方式,來空轉虛增土地出讓收入,弄虛作假,掩蓋真實情況。

《中國新聞週刊》引述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的話說,地方政府在壓力下,爲保證土地出讓金收入比不過快下降,一方面通過城投等平臺公司出面購地,實現以土地變相抵押融資來支持地方財政,另一方面也通過國企購地來烘托出一種土拍的火熱氛圍,以提升地產市場活躍度和維護地價。

個別地方虛增收入造成“財政空轉”現象。其中一個危害就是,提供虛假數據,干擾決策層的判斷,可能延誤預防債務暴雷的最佳時機。

更多地方政府將出現債務爆雷

多年來,中國以發展房地產和基礎建設推動經濟,使得許多地方政府都債臺高築。而近三年來的清零政策,更使得地方財政雪上加霜。

根據路透社報道,今年頭8個月,中國31個省級行政區的財政赤字爲6.74萬億元人民幣,創2012年以來新高。其中人口衆多的四川、河南、湖南和廣東財政缺口最高。

今年中國經濟增長乏力,各項稅收收入下降,加上疫情帶來的各項支出,使得情況更加惡化。

地方政府必須在未來幾個月內支付債務,於是更加重財政困境。標普全球公司的研究報告顯示,今年年底,利息支出負擔將使10%-30%的地級市政府出現出“預警信號”,而在2020年這個比例不到5%。

許多地方政府已經進行減薪、裁員、降低補貼,甚至施加不成比例的高額罰款來彌補預算短缺。根據“第一財經”的統計,1-7月,地方政府的罰款收入同比增加了10.4%。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恆表示,地方政府的到期債務到2023年將達到頂峯,這將使得地方政府面臨資金流動性困境。他說,再加上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一些到期債務,今年和明年對地方政府來說將是壓力最大的。

以上是本期的財經時時聽,感謝您的收聽。我是饒怡明。如果您對本節目有什麼意見和建議,歡迎寫信到fankui@rfa.org.或我個人推特賬號是RFA_RYM進行聯繫。

那麼就在此祝福各位有個愉快的週末,下次節目再會!

 撰稿、主持、製作:饒怡明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