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对于“中国模式”的看法

最近有大陆的学生来信,问我对“中国模式”的看法。我想向他推荐三篇文章,是我认为相关议题讨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论述。

2011.05.03

第一篇是北京的清华大学教授秦晖老师的《中国的崛起和“中国模式”的崛起》。秦晖除了把“中国模式”的基本内容定义为“高增长,低人权”之外,还提出中国应当崛起,但是中国模式不应当崛起。因为在中国模式下,左派压制自由,右派压制福利,最后老百姓什么都得不到。

对于未来的出路,秦晖,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和宪政主义阵营认为,就是政治体制改革。这样的改革,毫无疑问是在政治体制上与国际社会接轨,既限制政府的权力,又要增加国家提供给人民的福利。这就是秦晖心目中应当有的中国的崛起。
 
第二篇是伦敦政经学院的老师林春的文章,题目是《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还是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林春的观点与秦晖针锋相对,代表的是国内左派知识分子对于中国未来走向的看法,在林春看来,所谓的“中国模式”,就是要恢复中国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

左派对于现状的不满,是认为今天的中国政府全面倒向资本主义体系,他们开除的药方是回到经典马克思主义去,这包括四个方面:

(1)中国模式以中国民主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的历史成就为前提;

(2)早就一个有决心和能力调动一切人财物力来实现超越的国家;

(3)中国模式的大众参与的模式;

(4)中国模式要以民众哦需要,社会,集体的富足和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而不是以剩余价值或利润作为经济增长的目标。

左派的观点,实际上有一些是从文革的思想资源中传承下来的,比如人民主权的概念。今天薄熙来在重庆搞的一套社会实验,实际上就是左派主张的实践。
 
 第三篇是台湾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吴介民提出的“第三种中国”的想象的论述,题目是《文明匮乏的焦虑》,发表在台湾的《中国时报》上。

吴介民作为长期到中国进行田野调查,对中国最近十几年来的发展变化有切身体会的台湾学者,对中国的崛起和中国模式提出的批评是,目前的崛起,仅仅是行为模式层面的文明的崛起,但是一个大国的崛起,应当是内心精神层面的文化的崛起,而这,正式中国模式最为缺乏的。

中国模式的一个特点,就是单一的政治中心以及前列的国族意识,吴介民认为这不利于中国模式的发展。

以上三篇文章,从右派,左派,已经境外学真的第三种视角三个不同的角度看中国的模式,希望可以为那位同学带来一些收益。
 
王丹


添加评论

您可以通过填写以下表单发表评论,使用纯文本格式。 评论将被审核。

评论

匿名
2011-08-07 23:22

参照美国的发展。三权分立,地方自治,自由市场经济。小政府,大社会,低福利。竞争、选举、监督都要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