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六四二十五周年(王丹)


2014.06.06
HONGKONG_TIANANMEN_CANDL_44-303 图片:两个香港女孩点燃蜡烛纪念六四死难者。
(法新社档案照)

今年6月4日,是六四25周年。

25年前,在中国,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和平的民主运动。这场运动有力地证明了,在中国,民主绝不只是极少数异议人士的追求,而是千千万万民众的共同愿望。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共强硬派用超乎世人想象的残暴手段镇压民运,导致了中共统治集团空前的大分裂,激起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就在这一年,苏联东欧发生巨变,国际共产阵营土崩瓦解。美国成为世界唯一超强。民主的力量取得了有史以来最辉煌的胜利。在那时,人们普遍相信,中共专制政权的垮台指日可待。

然而,25年过去了,中共专制政权并没有垮台;它站住了,而且变得比以前更强大,尤其是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超出一般人的预料,被不少人称为“中国奇迹”。但同样超出很多人预料的是,中共政权并没有在深化经济改革的同时启动政治改革,它甚至没有因为经济上的巨大成功而变得更柔和更宽容。相反,最近一轮的打压表明,中共政权变得比以前更专制更蛮横,并且在国际事务中也不再韬光养晦,变得更高调更咄咄逼人。与此同时,包括美国在内的民主国家却遭遇到种种麻烦。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惊人的逆转,所谓中国模式构成了对民主的严峻挑战。在25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说,六四不但改变了中国,而且也改变了世界。

六四屠杀不但阻断了中国的政治改革,而且它也把中国的经济改革引向邪路。和其他共产国家一样,中国的经济改革也是改掉公有制,回归私有制。然而,共产党正是靠消灭私有制起家的。如今它又回过头来搞私有化,那无异于釜底抽薪,自己否定了自己革命的正当性,自己取消了自己一党专制的合法性。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引出要求结束共产党一党专制的民主化洪流。面对这股民主化洪流,稍有人性的共产党都无法镇压,因为他们没法说服自己去扣动扳机。过去共产党压制自由民主,唯一的法宝就是给对方扣上“资产阶级自由化”丶“复辟资本主义”的罪名,现在,中共自己就在心照不宣地复辟资本主义,共产党自己就变成了资本家,它还有什么理由去镇压民运呢?这就是为什么苏联东欧各国的共产党领导人,尽管重兵在握,但都能放下屠刀,接受民主,与人民达成和解。唯有中共,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把坦克车开上街头,残酷镇压和平请愿的民众。六四屠杀不但是十分残暴的,而且是极其无耻的。六四屠杀是对人类正义的肆意践踏与公然蹂躏。

然而,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枪声一响,变偷为抢。”六四之后,由于民意遭到严厉的打压,因此,中国的私有化改革,在缺少起码的公共参与和民意监督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变成了赤裸裸的权贵私有化。大大小小的官员,在改革的名义下,肆无忌惮地把属于全体人民的公共资产变成了自己的私产。

诡异的是,中共的权贵私有化,在道义上固然是最无耻最恶劣,但是在经济转轨上却可能是最有效最快捷。我们知道,俄国东欧的经济改革是在政治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它们的私有化基本上都是大众私有化,也就是把挂在全体人民名下的公产平均分给了每一个人民。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公平,能为大家接受;但这种做法有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它造成资产过渡的零碎化,因此在一段时期内,它不但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还必然会导致经济的下滑。中国的权贵私有化则避免了资产的过度零碎化。各级共产党官员摇身一变成了资本家,党委会成了董事会,各级官员成了他们的CEO。这样,中国就避免了象在俄国东欧国家出现过的经济滑坡。在资本主义机制的激励下,中国的经济持续增长。再加上中国搭乘上全球化快车,大力吸引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利用低工资低福利等低人权优势,更有着充分释放出来的全民性的求富冲动与活力,等等等等。于是,最坏的资本主义拥有了最强的竞争力。

中国的经济发展令人眼花缭乱,但是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它从根本上不具合法性。中共本来是靠打倒地主资本家起家的,现在它自己却变成了最大的地主最大的资本家。早先,中共以革命的名义,把全体平民的私产变成所谓全体人民的公产;现在,它又以改革的名义,把属于全体人民的公产变成了他们自己的私产。先是以革命的名义抢劫,后是以改革的名义分赃。两件相反的坏事居然让一个党在六十年的时间里全做了。天下还有比这更无耻更恶劣的吗?

时至今日,依然有不少人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产阶级的进一步成长,中国就会逐渐地走向自由民主。这种观点暗中假定中国正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但问题是,六四把中国引入邪路。它和自由民主南辕北辙。沿着这条邪路走下去,我们只会离自由民主越来越远。25年来,正因为有太多的人相信了这套错误的经济决定论,放弃了对中共专制政权的正面抗争,坐视丶乃至助长了这个专制怪物的崛起。我们必须看到,一个立足于如此伤天害理丶不公不义的政权,它的存在就是对人类良知与正义的嘲讽;它的崛起必然是对世界和平与自由的威胁。要等历史来改变一个专制政权,只是一种推迟抗争和回避风险,要另一代人来抗争来冒险的做法;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抗争很可能更困难,风险很可能更巨大,而胜利则很可能来得更艰辛,更苦涩。



(文章只代表特约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

添加评论

您可以通过填写以下表单发表评论,使用纯文本格式。 评论将被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