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夜話中南海:趁美國和世界之危“武統”臺灣,習近平敢嗎?
2020.04.10
就在我們上篇文章刊登和播發的當天,習近平召集政治局常委開會,憂心仲仲地承認國際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要堅持底線思維;罕見地強調,“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
用法廣相關分析文章的話說:中共領導人似乎對未來中共政權面臨的嚴峻局勢,有相當清楚的預感……。習近平這是在敲警鐘,他沒有直接講出來的,恐怕是另外一個極其嚴重的問題,這就是有一天疫情終結之後,追責的問題。追責的問題原本沒有這麼緊急,這麼逼人,但由於北京當局操作下的一系列拙劣的甩鍋行爲,引起國際社會、國際輿論的極大警惕和聲討。
法廣這篇文章的標題是《習近平對全球會追責似有清醒認識》。該文章中還引用了我們自由亞洲電臺和網站《習近平稱要有長期應對外部變化準備 北京學者形容中國面對 “八十國聯軍”》的文章內容 - 人在北京的學者章立凡的分析:“現在很多人在這麼說,120年前是庚子年,來了八國聯軍,現在有可能是八十國聯軍,或者更多。因爲武漢肺炎給全球的政治和經濟造成了災難,對中國的問責,從國際角度來說可能難以避免,不僅西方國家,一些原來和中國關係相對較好的國家,現在也逐漸變臉。”
衆所周知,自習近平上臺之後 ,所謂“底線思維”的警告語已經用過多次。但如果把過去的習近平告誡和提醒全黨“堅持底線思維”,僅僅解釋和理解爲“居安思危”和“有備無患”的話,用“大敵當前,兵臨城下”形容,似不過分。
正因爲如此,胡錫進的環球網才適時刊登出《解放軍核專家:三年內沒人敢對中國動武》一文。
被稱之爲“解放軍核專家”的文章作者楊承軍,自稱是“41年前參加過越戰,並在前指擔任作戰參謀的老兵,作爲多年在軍隊高校從事軍事教學、研究和在機關進行軍事戰略研究的學者”。查對過去中共官媒對此人的介紹內容是:火箭軍核戰略專家、教授、軍事運籌學博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國家安全委員會、國家智庫的高級研究員,中國城市安全研究所副所長;全軍裝備理論專家,軍事學學科評議專家,《中國軍事百科全書·戰略卷》終審專家;核戰略專家,核軍控專家,導彈技術專家,軍史專家,首席軍事理論專家。
該“專家”在其文章中特別提醒:“常備不懈,有備無患。爆發戰爭的風險客觀存在,我們必須密切關注國際疫情發展和軍事動態,保持高度警惕,隨時做好應對各種意外突發事變的軍事準備。”
所謂“當前爆發戰爭的風險客觀存在” ,這位“專家”的論證如下 :一是個別國家領袖的利令智昏。回顧前兩次世界大戰,都是戰爭發起國執政領導人的毫無顧忌和一意孤行。特朗普總統是一個唯利是圖的商人,而不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二是個別國家確有戰爭需要。爲了選票和繼續執政、爲了轉移無法遏制的國內矛盾、爲了甩鍋和嫁禍他人,個別國家有鋌而走險的可能。三是戰爭有時可能解決眼前矛盾。發動戰爭,可以在一定時期內緩解和轉移國內現實矛盾,但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四是世界還沒有能夠遏制戰爭的機制和力量。無論是聯合國,還是任何國家,目前都還沒有能夠阻止超級大國發動戰爭的機制、手段和能力。
以“首席專家”自詡的楊承軍還故意以訛傳訛,在文章中總結和羅列了一堆網絡上流傳的所謂“戰爭即將爆發的依據”,說是“有人轉發稱,來自俄羅斯媒體說,美國可能發動戰爭的十大信號:1.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大規模擴增人員,加緊生產武器裝備;2. 偵察機頻繁抵近東海近距離偵查;3. 美國召回在海外的美國人儘快回國,不要延期,稱未來不可預知;4. 海外兵力已在進行大規模調動,運輸機到日本和越南運輸物資;5. 美國國內正在通過法案,叫囂沒收中國1.1萬億美元國債;6. 國家和軍隊核心人員進入地下山洞掩體組織;7. 國內疫情接近30萬而且即將失控,社會矛盾將不可避免,需要轉移國內矛盾;8. 突然徵召百萬預備役;9. 美聯儲無限制印美鈔;10. 近期戰機訓練起降頻次異常,頻繁程度遠超平日。
接下來,這位“專家”應和如上“網絡傳聞”內容說:“中國不願打仗,但也不怕戰爭”,某些國家如要真正策劃和發動一場針對中國的戰爭,那他們就要準備承受接下來的一系列後果,甚至滅頂之災。至於戰爭的規模、強度、持續時間、打擊方式、使用武器等,那就由不得戰爭的發起者了,戰爭的最終結局也必然將導致自己的覆滅。
這位“專家”以無比自信的口吻發佈戰爭動員說:“歷史證明,凡是與中國爲敵、對中國發動戰爭的,都不會有好結果、好下場。這是因爲,與中國打仗,絕不能只看武器裝備。毛主席早就指出,‘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領袖這個偉大論斷永遠不會過時。
在武器裝備上,我們的確在有些方面如偵察手段、核武器數量不如發達國家,但我們也有讓對方難以承受的‘殺手鐧’,更有着帝國主義永遠無法理解的精神力量……。與中國打仗,最重要的是戰爭性質,我們不會侵佔別國的一城一地,但也不會容忍別國對我們侵略和欺辱,我們未來所被迫進行自衛的必定是正義戰爭,是保家衛國的戰爭,是全民皆兵的人民戰爭。任何國家如果膽敢貿然對中國動武,那麼等待他們的一定是徹底覆滅!”
到本文截稿爲止,發現中國內地的許多網站都轉載了楊承軍的這篇文章,並引發大量網民熱議。附和與質疑皆有之。
網易和新浪以及搜狐網等網站上的幾則跟帖內容是:“爲什麼要用戰爭?直接讓中國去全球化,經濟手段比戰爭好1萬倍”;“建議這種文章少發,有點挑釁意味”;“我們熱愛和平,不要發這種東西拉仇恨”;“和平年代,信息暢通,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的中國,別人爲啥要對你動武?”“爲什麼要對中國動武?!美國和中國老百姓有仇?!”
一位自稱“朝廷掘墓者”的網友因爲一句“弱弱地問一下:人家爲什麼要動武?”,立刻招致一片罵聲。自稱來自重慶的“大慈大悲觀世音 ”發貼說:“你去問你媽爲啥要嫁你爹?憨貨。 中美一直是死敵你不曉得?臺灣問題上那麼多年了,美國這次爲了轉移內部抗疫不力,政府不作爲,死那麼多人,它只有發動外部戰爭去虛化內部矛盾,它本就是狼子野心,霸權主義。它發動的戰爭有理由麼?蘇聯解體它沒參與?伊拉克戰爭它有理由麼?它所謂的理由不是想強佔別國資源而找的藉口麼?你弱弱地問一句 ,你XX就一智障,你幾歲了?傻X麼?”
當然中國內地的網友中,頭腦清醒者也不在少數。有的直指這位楊姓專家完全就是“腦殘文,被迫害妄想症”;更有網友反問,“如果有把握爲什麼不直接解放臺灣,要等美帝國主義先發動戰爭?”
其實,以“趁(美國和世界爆發中共瘟疫)這一難得契機”,直接“武統臺灣“爲主題,向習近平當局獻計獻策的文章,已經有多篇面世。
總部在北京的多維新聞網日前已經刊登出《美軍遭病毒重創出現“窗口時間” 解放軍可否趁機統一臺灣》。文章開篇第一句就是:“從軍事鬥爭角度,有不少人認爲,正在橫掃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爲中國大陸‘武統’臺灣提供了一個難得契機。”
文章作者以掩飾不住的得意口吻說:“美國現在正深陷疫情危機難以脫身,從五角大樓到美國海外各軍事基地、各司令部,據媒體報道,都已經被病毒入侵,影響到美軍指揮體系和戰鬥力的完整性。
執行海外戰略威脅和軍事打擊任務的美國海軍力量損失尤其慘重,華盛頓號、羅斯福號航母都因爲有大量士兵感染而已經實際上暫時失去軍事打擊和威脅能力;里根號航母也被報道有士兵感染陷入癱瘓,其所在橫須賀基地已被封鎖。而爲避免外界從公開信息推斷病毒對美軍戰鬥力造成的損失,美國國防部長埃斯珀已經下達封口命令,不再公佈美軍感染病毒的情況。不過此舉恰恰說明,病毒在美軍內擴散的情況要比人們瞭解的情況更嚴重,美軍的軍事力量投放與戰鬥能力,已經被病毒嚴重遏制。”
文章作者繼續分析道:“我們知道,臺灣問題之所以難解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國對臺灣事務的介入,包括軍事上的介入。雖然如今兩岸發生軍事衝突美國未必會出兵保護臺灣,美國人根本不會爲了萬里之遙的一個小島而和中國發生大規模軍事衝突,讓美國士兵白白送命——這一點連多數臺灣人也心知肚明。但對於中國大陸來說,要在軍事上解決臺灣問題,卻不能不考慮美國軍事介入的可能性。即便只有1%的介入可能,也必須具備100%的反介入能力。”
所以,該文章的結論是:“從軍事鬥爭角度,因爲病毒影響,美軍在西太平洋的軍事力量部署進入了一個 ‘空白期’,確實爲大陸武統臺灣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時間窗口。以兩岸今天的軍事力量對比,大陸只要發起軍事行動,完全可以一舉完成國家統一。美軍別說不會介入,就算是想介入,也有心無力。”
文章作者雖然也輕描淡寫了幾句國際壓力,所以在決定趁機“武統臺灣”之前,還是要“權衡其中的利弊得失”,但是文章作者也堅決認爲:“如果大陸在政治、經濟與軍事上都已經做好承壓準備,趁機發起軍事行動的可能也不能排除。反正無論什麼時候動手,總會有外部勢力都會反對,都要承受外部壓力與一定犧牲。而且在世界戰爭史上,抓住稍縱即逝的戰機,一舉解決一些重大政治問題也有很多成功先例。”
就在如上所引文章發表前三天,多維新聞網還刊登過另外一篇標題爲《美軍遭新冠病毒重創 北京會冒險統一臺灣》的文章。文章作者不無得意地宣稱:“以中國的經驗來看,遏制疫情至少需要兩個月時間,那麼未來至少兩個月時間或許將是美國自二戰以來從未經歷過的虛弱時刻。而這一局面對太平洋彼岸的中國又意味着什麼?”
該文作者認爲:“作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已經率先遏制了本國疫情,經濟生產正在加速恢復,不僅免受病毒侵擾,而且可能會成爲全球經濟支撐點和金融的匯聚點。而美國在西太平洋軍事壓力的減輕,則爲中國的戰略張力提供了新的空間和機會。基於現實的角度,隨着中國控制住本國國內疫情,以及美國在西太平洋戰略和軍事壓力的減輕,確實在臺灣領域出現了‘權力真空’,也爲中國統一臺灣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如上兩文內容中確有危言聳聽之處,但他們說的“對中國的執政者而言,統一臺灣則是極爲誘人的政治目標”,絕對是說到習近平的心坎上了。至於如上文章所說“正無論什麼時候動手,總會有外部勢力都會反對,都要承受外部壓力與一定犧牲”,就更是典型的習氏思維。
更詳細的分析內容,留待下篇文章繼續向讀者和聽衆們介紹。
(文章只代表特約評論員個人的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