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藝術治療心靈上的創傷--記失明歌唱家保新誼


2006.06.07

“從看到東西到看不到東西,那種內心的難受和爭扎,以後在藝術方面、音樂方面找到另一條路嚐試站起來,融入社會,跟大家分享。”

現年67歲,出生於貴州省的保新誼,是一位失明的歌唱家,擅長演唱中國民歌,亦懂多種中國樂器,尤擅是二胡及笛子。他年青時是中國貴州省貴陽市第五人民醫院的內科醫生,在1976年,文革剛結束,保醫生為了四個兒子的前途和生活,決定放棄在貴州省的一切,舉家到香港居住。

三十年裡,保醫生一直對貴州省的一切十分懷念。

患有視網膜色素變性的保醫生,在貴州生活時,他的視力已經開始退化,直至在7年前,他的眼睛完全失明。他說當時的打擊很大,內心非常痛苦,情緒低落,不想說話,整天困在家中,有如在黑暗中生活。直至再次接觸藝術,給予保醫生另一個人生,令他打開心扉,找到了精神上的安慰和寄託。

現在的保醫生,已拋開了失明所帶來的不便,他說失明並不代表一切,因為人是有順境和逆境的時候,無論遇上什麼困難也好,應該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盡量克服困難。因為他相信前途是光明的,所以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另外,家人對他的支持和鼓勵,給予他很大的鼓舞。

現在,保醫生是亞洲民眾戲劇節協會的會員,經常參加協會的表演。他還曾到日本、台灣及美國等地演出,而他的個人自傳式表演《落葉飄到鄰家-保新誼獨腳戲》至今已巡迴演出超過二十場。本月尾,保醫生會為《靈山的兒女》擔任演出,他會演唱共8首新編的貴州省小數民族曲目。

保醫生表示,在貴州時,曾參與醫院醫療隊的鄉村巡迴醫療時,接觸不少山區少數民族,所以他在這次表演的表達方式帶有當地山歌的藝術色彩。他希望籍著這些歌曲,一方面可以表達貴州省的文俗風情,另一方面可以表達當地人們的心情。

《靈山的兒女》的表演將在月尾舉行,為了更好地把歌曲練好,保醫生說在練習時的確遇上不少困難。

而這次擔任《靈山的兒女》藝術總監莫昭如,近年來推出了很多由殘障人士所擔演的作品。莫昭如表示,自1995年與保醫生認識後,有很多機會接觸,他覺得與殘障人士合作沒有什麼大困難,只是要用其他方法與他們溝通,因為與不同的殘障人士會有不同的溝通方式。另外,他感到殘障人士在藝術表演上往往能給予觀眾新的衝擊,令藝術表演多采多姿。

莫昭如又說,保醫生的故事十分勵志,他的經歷以故事形式來表達,讓人從他的表演中得到啟發,這是很有意義的。

這次《靈山的兒女》的表演,是莫昭如和保醫生第三次合作,莫昭如說,籍著保醫生的故事,令人思考中國幾十年的發展外,也希望透過與殘障人士的合作,可以令社會人士多點關注他們,不再忽略他們。

保醫生自失明後,音樂和戲劇已經成為他治療他人心靈的一種方法。保醫生自覺藝術和家人是自己的一切,他希望可以用自己的歌聲來娛樂自己及別人,也為一些朋友治療心靈上的創傷。保醫生對生命和藝術的熱誠,都在他的歌聲中表達出來。面對失明的事實,保醫生卻選擇用開明的態度來對待。(李寶雯報導)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