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劇名旦林小群系廣東南海人,1932年出生于一個粉墨世家,父親為男扮女妝的花旦大老倌林超群。然而自三十年代末起,男花旦在粵劇舞台上漸漸式微,林家隨之沒落,一貧如洗。年僅十一歲的長女林小群,唯有瞞著父親去跟戲班師傅俏蘭芳學戲,小少离家,走遍廣東城鄉跑碼頭搭棚演戲。后又拜在名旦郎筠玉門下,并隨她赴上海發展,從丫鬟梅香演起,一直演到正印花旦。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林小群才十七歲。可以說,她基本上是新中國的舞台上樹立起自己的名聲和藝術形象的。林小群也可以說是最后一個“童伶”出身的粵劇演員。在電影《霸王別姬》里,我們可以逼真地看到童伶程蝶衣和段小樓含辛茹苦的學藝經歷。林小群亦是如此,而在1949年,廣東的另一大劇种潮劇,率先取消了戲班的“童伶制”,粵劇也跟隨其后,接下來,時代的變遷就好象電影《霸王別姬》里的情節一樣,開始了全國規模的戲曲改革和舊藝人的思想改造……
在本節目中,特別采訪了現旅居美國舊金山的林小群,請她講述自己的粉墨生涯和富于傳奇色彩的人生故事。
在第一集中,林小群前輩已講及自己的身世与從藝經歷,她從一個"童伶"而晉身為江湖戲班的花旦,亦不過是初試啼聲而已。
在第二集節目里,林小群繪聲繪色地追述了自己在文革前十七年的舞台生涯。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次年林小群便与文武生白超雄及其他志同道合的青年演員一起創建了集体化的"太陽升劇團"。直至1958年廣東粵劇院成立,林小群遂成為粵劇院的正印花旦。可以說,林小群基本上是在新中國的舞台上塑造出自己名聲与藝術形象的。林小群演的是"閨門旦",做功唱功俱佳,她的唱腔委婉時似柳浪聞鶯,高亢時可穿云裂石。粵劇几箇經典的創新劇目《柳毅傳書》、《關漢卿》、《搜書院》,都留下了林小群的优美唱腔与身姿。

正當粵劇名旦林小群的演藝事業步入黃金時期之際,一場文革風暴洗劫了莽莽神州,文藝界更是赤地千里的重災區。粵劇名伶紅線女、羅家寶、羅品超、文覺非、呂玉郎等人均掃地出門,慘遭蹂躪。時年卅三歲的林小群尚屬晚輩,亦被定為“三名三高”、“修正主義黑苗子”,但幸未關入牛棚。她被發配茶場干校,后又調回劇團為移植樣板戲的任劇務,諸如為刁德一擦皮鞋,為胡傳魁熨戲服及后台換幻燈片等等。末了終于讓她演阿慶嫂的B角。
但樣板戲的革命性“豪唱”,對傳統閨門花旦的唱腔是一种摧殘,很多演員的嗓子都受到程度不同的損害。當然受創至深的是中國文化傳統,還有就是難以彌合的人際關系的裂痕。在第三集節目里,林小群痛心疾首地追憶了文革十年南國劇壇之血淚史。
文革結束后,凋敝的粵劇舞台開始复蘇。林小群卸去"樣板戲”的行頭,与羅品超重演古裝戲《蝴蝶杯》,雖然連場爆滿,但林小群卻別有感触。畢竟十年非短,文革浩劫令整整一代人的黃金時代盡付東流。廣東粵劇院的人事關系亦因文革積怨而趨于复雜,紅線女在樣板戲時期之飛揚跋扈,已無法見容于其他同輩大老倌,如羅品超、文覺非、郎筠玉等名伶均不齒其所為,紅線女終于离開粵劇院而自立山門。
林小群已過盛年,晉身為梨園前輩,但她在1987年剛滿五十五歲的法定退休年限,即告老隱歸,不旋踵就申請移民美國。在第四集節目中﹐請听林小群前輩剖露自己當年這一重大的人生選擇。
經歷過文革苦難与八十年代開放改革的林小群,漸萌退意,遂于1988年移民美國。林小群放棄了人大代表、廣東粵劇院藝術總指導等頭銜,遠走天涯。她雖具盛名,卻非大富之人,她的丈夫文武生白超雄先期赴美,無非是在舊金山的華人餐館、衣厂打工。
林小群初到异域,坐困愁城,經過一段彷徨抑郁之后,她毅然放下身段,到華人衣厂做包裝工。她改用小時候的學名"林淑儀”再刪去最后一個字。衣厂工友只知道她叫"林淑”,無人曉得她就是一代名伶林小群。在第五集節目里,林小群平實地講述了她洗盡鉛華,化璨爛為平淡的這段人生故事。
林小群在美國舊金山的移民生活頗為艱辛,但几十年的粉墨春秋終是難以忘怀,她之人生路向兜了一個极大的弧線之后,畢竟回歸到她熱愛的粵劇事業,林小群遂成了華埠音樂曲藝社的教師。
盡管現時國內的戲曲舞台面臨觀眾斷檔的深刻危机,但業余戲曲活動反而更為活躍,在國內如是,在港台、新加坡、澳洲及美國均如是。林小群在舊金山桃李滿門,深受學生的尊敬和愛戴,粵劇的一代名伶,就此在异域找到了自己的歸宿。
特別制作的《粵劇前輩林小群專輯》六集至此已播送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