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藝壇﹕黃霑--何山報導
2004.11.26
與肺癌搏鬥三年多的香港著名流行曲填詞人黃霑,由於病情突然惡化,星期三(11月24日)逝世,終年六十四歲。黃霑一生填寫過膾炙人口流行歌曲《上海灘》、《勇敢的中國人》、《東方之珠》等千首作品,其筆下“先有家、後有國”的情懷,堪稱創造了一個粵?流行曲的時代,為香港人留下一段集體回憶。
一曲《上海灘》,唱出了同名電視劇集男主角許文強灑脫的形象,亦唱出了香港人義無反顧,願翻百千浪,既愛且恨的家國情懷。香港人對家,對國的情懷,恰如曲中所唱,“愛你恨你,問君知否?”
百多年來,香港人在殖民地的統治下,身份既模糊,對祖國也有某種疏離。50年來,香港一如昔日的上海灘,經歷了多少個彎?轉了多少個灘?
文化界人士形容,自從,《中英聯合聲明》簽署之後,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更加突出。目前,雖然回歸中國已七年多,但香港人對中國仍然存在某種疏離感。傍晚新聞時段前播放的愛國教育宣傳短片-國歌獻唱,令不少香港人難以吃得消。黃霑的歌詞正好寫出了香港人的憂患、彷徨、疑慮、疏離與隔膜,但港人同樣百折不撓,不論成功失敗,都願翻百千浪、轉千灘。
專門研究香港流行文化的中大新聞系助理教授馮應謙對本台說:黃霑趨向寫一些詞,是從人際關係出發。我想是從人出發,再到國家。香港人其中一個核心價值觀是建基於九七、金融風暴、六四。大部份的香港人都是情願留在香港,也就是有一個根,不覺得這裡不是屬於自己的地方。黃霑與國家的填詞人聶耳有少少是相同的,其實聶耳起初寫這些歌詞的時候都是一番熱情,沒有想過他的歌會被重用,變成一個大家都會唱的歌。聶耳可能會從一個“國家”,先有國、再有家、才到人出發,大家有相同的理念,但做法有不同。譬如你現在去到加拿大,也都會回流回來,也就是每個人對香港的看法都不同,但都覺得這是自己的一個家。這種看法,在黃霑的作品(中)已經表達出,家最要的作用是維繫親情、感情。
馮應謙接著說﹕如果說黃霑的作品帶有政治色彩,歌詞中先要有“家”,再要有“國”就是黃霑要表達的。如果說霑叔是講一種政治,是一種人的生活就是政治的一部份,雖然他沒有去到要心繫家國,或者大家一定要出來支持政府的意念。也就是要維繫自己的家,從家再推到國家。
熟悉黃霑的圈中人形容,黃霑一生既追求民主,同樣熱愛祖國,他大半生都糾纏在政治漩渦之中。早在八十年代開始,黃霑就涉足政治;八九民運,黃霑一腔熱血聲援,香港演藝界及後發起“民主歌聲獻中華”,黃霑更擔任大會司儀,高歌“男兒當自強”,敢以“民主歌聲獻中華”,八號風球下百萬人大遊行,黃霑也有參加。
其後黃霑又成為港事顧問,支持《基本法》23條立法,但黃霑一直對共產黨有意見,但他的思想因為中國而改變,並非為共產黨。一首《勇敢的中國人》、《我的中國心》就寫出他的中國情懷。九十年代擔任港事顧問,被指“轉?”。
在黃霑成名作中,《東方之珠》、《獅子山下》、《命運》等可謂已經成為香港流行文化的重要遺產,其歌詞將香港人精神的提煉和昇華,成為絕響。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認為,黃霑的作品體現香港社群的共同情緒,而黃霑的作品就盛極於七八十年代,即是香港本土文化意識最強的時期。
在《獅子山下》中,歌詞寫到:人生中有歡喜,難免亦常有淚,我們大家在獅子山下相遇上,總算是歡笑多於唏噓。人生不免崎嶇,難以絕無掛慮,既是同舟在獅子山下且共濟,拋棄區分求共對。放開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同舟人誓相隨,無畏更無懼。同處海角天邊,攜手踏平崎嶇,我們大家用艱辛努力寫下那 不朽香江名句。
黃霑的歌詞,唱出港人心聲、叫港人興奮。他被喻為妙手製造了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在香港人尋求文化、社會、政治、歷史、身份認同的困惑年代,為港人解愁。中大新聞系助理教授馮應謙就對本台表示,在殖民政府年代,港英是沒有想過,黃霑的歌詞除了為港人帶來娛樂之外,也創造了香港人對本土的認同。“香港的流行文化,在英國政府的立場,這是一個統治,滿足他們(民間)一個欲望,他們的娛樂,從來都沒有想到有甚麼價值觀。她(英國政府)想不到就是這種流行文化。另中英會談也好、九七年也好,香港人仍然死守香港,不走!”
香港有的文化人士認為,是黃霑一手創造香港廣東歌的時代。因為,在五六十年代,歌壇是英語及國語歌的天下,廣東歌被視為邊緣語言,不能登大雅之堂。但黃霑的經典電視劇主題曲,成為一個時代範式的轉捩點。馮應謙說:當時廣東話是“二奶”,但黃霑的經典電視主題曲正好為新興的電視劇提供度身訂做、深入大眾民心,家喻戶曉的共同語言。黃霑因此創造了香港的廣東普及文化,製造了香港人的集體回憶。《獅子山下》唱出香港人同舟共濟的精神,勉勵整整一代人奮鬥,召喚港人從混亂的社會動盪中走出來,建設出一個璀璨的香港。
黃霑1941年在廣東省出生,兄弟姊妹八人,他排行第六。1949年把歲的黃霑跟隨父母來港定居,成為戰後數十萬“新移民”的其中一員。來港後,黃霑發奮讀書,後來畢業於香港最高學府—香港大學,先後取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他赤手創業,一生歷程正是香港無數精英的寫照,彼此共同為香港喝彩,寫下香港不朽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