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我是今集書林漫步的主持謝芊芊,今集我請來兩位在香港唸大學的學生跟我們談談一本他們參與策劃和撰寫的新書《六個中國城市的十五條街道》。
今年十月初推出的《六個中國城市的十五條街道》由香港中文大學及研究院傳播學部與Roundtable 出版社合作出版,書中的文章由十五名在香港中文大學修讀一個文化研究課程的大學生所撰寫,他們分別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透過他們對城市和街道的觀察和感受,反思城市的發展和歷史文化,書中提及的街道,包括北京的海淀路、廣州的北京路、上海的多倫路、澳門的荷蘭園大馬路、香港的時代廣場、星光大道等等。
在香港成長,現時是香港中文大學政治及行政學系碩士研究生的鄧鍵一,在書中撰寫的文章,題為“朗豪砵蘭街的毀滅與創造”,探討近年新型商廈朗豪坊出現在舊區砵蘭街所引致的轉變,以及社群在轉變中扮演的角色,鄧鍵一表示,參與製作這本書的作者,因為不同的成長經歷而對城市問題有不同的思考,希望帶出多元化的聲音,引發公眾討論。
而在二零零五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隨後南下香港中文大學攻讀文化研究哲學碩士的黃微子,就以“海淀路:一個知識經濟寓言”為題,刻劃位於北京大學南門的海淀路,知識型經濟模式與基層市民生活並存的獨特景象。
她說:海淀路一帶有不少高科技公司,也是所謂高級知識分子的集中地,他們的知識可以轉化為經濟和權力,這種經濟資本、權力資本同時也可以轉化為知識,但在海淀路謀生的流動人口,包括民工、小販等,卻沒有這種轉化能力,很多時就以販賣盜版光碟、假文憑、來歷不明的二手單車、或廉價消費品維生,有趣的是,他們的顧客往往是那些高級知識和IT人,這兩種不同生活方式的群體互相對立又互相依賴,不獨北京的海淀路是如此,中國很多不同地方也有這類場景。
黃微子表示:希望經濟急速發展的同時,大家能更多思考社會發展模式,關注廣大基層民眾的權益和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