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心書評:八十年代的懷舊與反思--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訪談錄》
2006.08.11
中國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始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至七六年,官方宣布文革結束。回顧歷史,如果沒有發生文化大革命,就不可能有繼往開來的八十年代。而當代中國的八十年代,是一個歷史的轉捩期,其短暫、脆弱、浪漫、悲壯、令人動容。對於這樣一個關鍵的年代,處身於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人,依然懷念和珍惜。最近,更由於查建英《八十年代訪談錄》一書的出版,刮起一股“八十年代懷舊風”。
洋洋四十五萬字的《八十年代訪談錄》,內容全是八十年代人關於八十年代的談話。訪談者有作家、藝術家、學者、批評家,均為中國人文領域各領風騷的傑出人物:阿城、北島、陳丹青、陳平原、崔健、甘陽、李陀、栗憲庭、林旭東、劉奮鬥、劉索拉、田壯壯。他們分別以個人的身份和角度,從各自從事的工作出發,既回憶、反省過去了的八十年代,也評論、分析現在的中國社會狀態。按照作者的初衷,該書採取訪談的形式,是“一來這種形式便於保持一定的隨機性以及個人風格,二來也比較活潑好讀。” 這也正是該書的主要特色,十二個人物,十二篇訪談,涉及的層面不同,卻各有側重點和可讀性。
其中,著名作家阿城的訪談內容比較宏觀,佔了約五萬字的篇幅。深思熟慮的他指出:“……我是比較清楚的感覺到,八十年代就是一個想要彌補信用的年代,但結果一九八九年信用徹底崩潰了。這之前就老在說撥亂反正 ,撥亂反正,大家也還是將信將疑,到一九八九年徹底的信用崩潰了,沒有了……這樣就進入了九十年代。九十年代是沒有信用的社會,一直延續到現在,沒有信用。權力沒有信用,非常非常惡劣。”
阿城環繞著“知識結構”和“焦慮”兩個題目與查建英對談,提到中國經歷了三十年的文化斷層,“一九四九年後,整個知識結構改變了……連字都改變了,變成簡體字。文字的變化,事關重大。一代之後,閱讀古籍成了特殊的技能,實際上剝奪了閱讀傳統的權利。”知識結構改變之後,中國文化也消失了半個世紀,道德也跟著脫節。阿城和查建英,就是這樣追源溯始,層層深入地反思八十年代,批判、甄別中國不同歷史階段的問題,視野非常之廣闊,論述範圍已經遠遠超出了八十年代,給讀者帶來了更多、更深的反思。
該書原本由北京三聯書店出版,據說在編審過程中,“有些部分不得不加以刪節、刪改,其中劉奮鬥一章因刪節幅度過大,導致劉奮鬥最終決定撤稿。於是原有的十二篇訪談,內地版只收入了十一篇。”幸而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繁體字版本,保留了查建英原稿的面貌。在書中加插的八十年代圖片,也甚具閱讀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