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心书评:八十年代的怀旧与反思--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访谈录》


2006.08.11

中国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六年,官方宣布文革结束。回顾历史,如果没有发生文化大革命,就不可能有继往开来的八十年代。而当代中国的八十年代,是一个历史的转捩期,其短暂、脆弱、浪漫、悲壮、令人动容。对于这样一个关键的年代,处身于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依然怀念和珍惜。最近,更由于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一书的出版,刮起一股“八十年代怀旧风”。

洋洋四十五万字的《八十年代访谈录》,内容全是八十年代人关于八十年代的谈话。访谈者有作家、艺术家、学者、批评家,均为中国人文领域各领风骚的杰出人物:阿城、北岛、陈丹青、陈平原、崔健、甘阳、李陀、栗宪庭、林旭东、刘奋斗、刘索拉、田壮壮。他们分别以个人的身份和角度,从各自从事的工作出发,既回忆、反省过去了的八十年代,也评论、分析现在的中国社会状态。按照作者的初衷,该书采取访谈的形式,是“一来这种形式便于保持一定的随机性以及个人风格,二来也比较活泼好读。” 这也正是该书的主要特色,十二个人物,十二篇访谈,涉及的层面不同,却各有侧重点和可读性。

其中,著名作家阿城的访谈内容比较宏观,占了约五万字的篇幅。深思熟虑的他指出:“……我是比较清楚的感觉到,八十年代就是一个想要弥补信用的年代,但结果一九八九年信用彻底崩溃了。这之前就老在说拨乱反正 ,拨乱反正,大家也还是将信将疑,到一九八九年彻底的信用崩溃了,没有了……这样就进入了九十年代。九十年代是没有信用的社会,一直延续到现在,没有信用。权力没有信用,非常非常恶劣。”

阿城环绕著“知识结构”和“焦虑”两个题目与查建英对谈,提到中国经历了三十年的文化断层,“一九四九年后,整个知识结构改变了……连字都改变了,变成简体字。文字的变化,事关重大。一代之后,阅读古籍成了特殊的技能,实际上剥夺了阅读传统的权利。”知识结构改变之后,中国文化也消失了半个世纪,道德也跟著脱节。阿城和查建英,就是这样追源溯始,层层深入地反思八十年代,批判、甄别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问题,视野非常之广阔,论述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八十年代,给读者带来了更多、更深的反思。

该书原本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据说在编审过程中,“有些部分不得不加以删节、删改,其中刘奋斗一章因删节幅度过大,导致刘奋斗最终决定撤稿。于是原有的十二篇访谈,内地版只收入了十一篇。”幸而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繁体字版本,保留了查建英原稿的面貌。在书中加插的八十年代图片,也甚具阅读价值。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