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是民國年代的風雲人物,既是教育家又是政治家。今日介紹這本書--《從翰林到教育家:蔡元培及其事業》,正是從這兩條線索去探討這位備受敬重的歷史人物。

提起蔡元培,自然令人想起當年提倡“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北京大學校長,以至由北大師生積極推動的五四運動。
作者周佳榮特備一章,剖析蔡元培對五四運動的看法。周佳榮指出,蔡元培全面認定學生參與五四運動的意義,在於喚醒國民從事救國運動,但同時又規勸學生,認為他們還有重要的任務,就是研究學問,為國為民建立新文化的基礎,以至對人類知識有所貢獻。
作者強調,蔡元培是讀書與救國並重,所以蔡元培訓勉學生努力求學,並非叫他們不問世事,而是提醒大學生明白自己的獨特角色,必須兼顧政治參與和追求學問,才能發揮知識分子的最大潛能。
當年三千名學生上街抗議段祺瑞政府打算把山東讓予日本,正是由蔡元培所引發。蔡元培當時知悉有關情況後告知北大學生,再由他們發動大學、中學生到天安門集會。蔡校長事後除了四出營救被捕學生外,更公開肯定學生的愛國精神,並且認為通過社會參與,學生一方面自覺學問不足,日後就更為用功,同時亦從中察覺教育不普及,而立志從事平民教育。可見蔡元培提醒大學生做學問,並不是指政治無益。
其實“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精神,可謂貫穿蔡元培的整個人生。他是晚清科舉的成功者,供職翰林院,但甲午戰爭前夕,眼見時局不濟,便挺身而出,與其他翰林學生聯名奏請朝廷拉攏英、德兩國以拒日本。戊戌變法失敗後,蔡元培更放棄功名利祿,離京返鄉,辦平民教育,提倡男女平等。
在此期間,蔡元培斷定清朝無藥可救,遂在辦學之餘鼓吹革命,並且身體力行,加入光復會,試圖以暗殺和暴力手段去顛覆滿清政府。但政治革命的熱誠,並沒有掩蓋他的宏願和視野,即以教育、文化、思想的革新,帶引祖國走向文明和進步。值得敬佩的是,他可以立下決心,放下一切,年屆四十一,亦遠赴德國留學四年。
從書中看到,蔡元培注重身體力行,以行動去改變現實,不是空發議論或者助紂為虐的讀書人可以比擬。蔡元培一九一七年一月就任北大校長,不到半年,因張勳復辟而辭職以示抗議,事件平息後才再復職。到五四運動爆發,蔡元培又辭任校長,並立即聲明同情及支持學生運動。其後財政總長羅文幹遭非法逮捕,蔡元培亦憤然辭職。
可見蔡元培見義勇為,絕不吝嗇自己的政治能量。對於大是大非的問題,不論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還是裁減兵員、廢除打壓公民權利的《治安警察條例》,蔡元培都義無反顧,全力支持。這份正義感和投入感,或許正是他一生不斷奮鬥的動力。
本書雖然對蔡元培在辛亥革命前的論述較為詳盡,但亦有不少篇幅討論其革命後的事蹟和看法,其中附有蔡元培的生平大事年表和有關蔡元培研究的綜述,亦頗有參考價值。蔡元培的一生,代表讀書人主動改變自己命運和國家歷史的難得經歷,值得一看再看,特別對於只懂奉迎權貴、立場搖風擺柳的大學校長,本書就更是當頭棒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