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我是今集書林漫步的主持謝芊芊,今集我請來剛獲得今年尤利西斯國際報告文學獎第四名的中國作家周勍,來跟我們談談他的得獎作品《民以何食為天》。
一九六五年在西安出生的周勍,先後就讀於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和西北大學作家班。曾任西安倉頡文化研究所所長、《民間》雜誌編輯部主任、《經貿報深圳版》主編,在一九八九年因參與民主運動而被判入獄兩年。他目前定居北京,擔任《口述博物館》叢書的總編輯。
二零零一年起,周勍利用兩年多時間深入調查和探討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寫成廿多萬字的調查報告,定名為:《民以何食為天》,二零零四年在中國的《報告文學》雜誌上首次發表,揭露了中國境內生產和銷售劣質或有毒食品的重重黑幕,包括有人違法使用避孕藥加快魚的生長;用有毒的化學物料來防止食品變質;工業用油代替了普通食用油;很多動物飼料內含有導致兒童提早發育的抗菌素,以及轟動一時的安徽假奶粉事件。
今年十月初在德國柏林舉行的尤利西斯國際報告文學獎,周勍憑《民以何食為天》這作品獲得第四名,是繼《中國農民調查》作者陳桂棣和春桃夫婦在前年獲這個獎項的一等獎後,再度有中國大陸的作家獲得這獎項。

周勍表示:目前《民以何食為天》這作還未編印成書,他希望能爭取在大陸出版,令大陸廣大民眾都能深入認識食品安全的問題,提高警惕,及推動中國當局全面落實食品安全法,保障人民健康。
周勍認為,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近年日趨嚴重,不斷生出現劣質或有毒食品禍害民眾,跟中國現行缺乏監督的專制統治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專制統治是靠恐懼和謊言來鞏固政權,上行下效,人民對未來都沒有信心,趕緊在極短的時間內不擇手段,追求利潤,怎會不變成人心敗壞,道德淪喪。
周勍表示:中國正處於一個透支年代,宏觀來看正在透支天然資源,公共環境,微觀來看,個人的誠信、德行亦被透支,他正以這個為探討核心,撰寫一系列的作品,《民以何食為天》是這個系列的第一部分,他還要探討中國人的精神食糧,以及中國人權和戶籍制度的問題,希望喚起更多民眾反思中國的現狀。他認為一個民族要是繼續吃的是垃圾,精神食糧又是垃圾,社會充滿鬥爭,非人性化東西,這個民族是會消亡的,十分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