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上次介紹了《文化大革命:歷史真相和集体記憶》上冊的一些內容。上冊還有一個重要專題,介紹在文革中一代人的思想演變。美國學者宋永毅重點介紹了文革中的地下讀書運動。具有諷刺意義的是,中共在文革前和文革中出版一些專供高干閱讀和批判的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家和國際共運中批判斯大林主義的作品,這些作品在文革青年中得到流傳,反而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有些地下讀書運動的參与者還就此走上了政治异議的道路,其中最突出的是上海的王申酉。1977年,在四人幫下台之后,他竟然還在反毛澤東思想的罪名下被判處死刑。今天在大陸和海外的很多經過文革的著名學者和作家當時都或多或少受到這場地下讀書運動的影響。美國學者楊國斌通過從紅衛兵到下鄉知青再到1976年天安門民主牆這十年間中國青年身份認同的轉變剖析了中國青年在文革前后的社會政治作用。
《文化大革命:歷史真相和集体記憶》的下冊有了四個專題。第一是“新史實和新思考”,涉及的問題包括1968年武漢720事件,上山下鄉運動,大規模迫害人民的“清理階級隊伍”運動,和1976年天安門事件。第二個專題是暴力、宗教和少數民族。美國學者蘇楊對湖北、廣東和廣西在文革中發生的集体大屠殺作了非常詳盡的實証研究,指出人們通常之注意對知識分子、干部的暴力行為,忽視了針對毫無政治權力和社會地位的大量平民的屠戮。蘇楊的研究主要依据的還是官方出版或者編輯的縣志,在中國當時2250個縣中,他集中閱讀了235個縣的材料,得出結論說當時全國每個縣受迫害死亡的平均起碼有80人,在兩廣地區高達300多人。這种普遍的暴力和屠殺,离開了國家政權的鼓勵和縱容是不可思議的。西藏作家唯色和澳門學者陳惕洁的文章對文革中西藏和內蒙這兩個少數民族地區的暴力和政治迫害作了揭露。
第三個專題是“文藝、文化和革命”。大陸學者崔衛平考查了電影中表現的文革﹔美國作家和詩人梅振才收集和介紹了反映在私下流傳的詩詞中的文革﹔大陸學者謝泳研究了文革時期最出名的文學刊物《朝霞》是怎樣用藝術為文革意識形態服務以及知識分子的命運。最后一個專題是集体記憶和文革博物館。美國學者徐賁對國內興起的所謂“文革怀舊熱”這樣評論道:“記憶人間的苦難、人性災難和暴政邪惡是一件痛苦而庄嚴肅穆的事。當人們把文革記憶看得和舊家具、舊筆筒一樣輕松的時候,他們的道德神經已經麻痹了。”他指出國內目前商業性的“文革熱”正用市場的力量幫助官方完成了對文革記憶的“去政治化”或非政治化。對文革災難的歷史記憶正在被文物市場和消費娛樂所淹沒。 文革發生于中國,但受到世界性的關注,研究文革的西方學者也用流利的漢語貢獻了他們的研究成果。法國漢學家潘明嘯(MICHEL BONNIN) 對上山下鄉運動作了再考查,指出這是一場世界歷史上史無前例的改造一代人的社會實驗,也是個表面上憑“自愿”申請的大規模集体流放,在思想、精神、心理、技能和就業各個方面都造成了“失落的一代”。美國學者司馬黛蘭((DEBORAH SOMMER)精心收集了大量70年代批林批孔時期問世的漫畫、宣傳畫和連環畫,用生動的形像重現了文革毀滅中國文化的黑暗一頁。
由于篇幅的限制,對這套文革紀念論文集衹能作如上簡單介紹。讓我們衷心希望下一套研究文革的論文集能夠在中國大陸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