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心書評﹕對香港回歸的一片心理折射鏡--評長篇小說《虹城》
2006.06.09
香港管治權自從一九九七年起回歸中國,至今將近十年了。在這十年之間,香港在中共所謂“五十年不變”的承諾之下,成為“一國兩制”的樣板地。事實上又如何呢?“港人治港”,是一片美好的新天地,還是使香港和香港人,陷入一個新騙局,經歷一場新災難,難以從困境中自拔呢?
對於這一切,香港不同階層和界別的人士,自有不同的感受和看法。曾在五任港督任期間擔任公務員、高官,又在英國政府管治下的最後一次立法局選舉中當選立法局議員的黃錢其濂,以文學之筆,創作了香港回歸為題材的長篇小說《虹城》,從居住在香港的洋人、半洋人以及土生土長的華人等等的生活景況和遭遇,多角度、多層面地反映香港歷史性的變化。
小說的主要背景,放在一所精心設計的豪宅—愛寶堂內。主人早年由愛爾蘭來香港,由賽鴿業發?,一直以香港為家。一九九七年,他已垂垂老矣,又面臨香港回歸中國的歷史轉捩期。小說的故事,就是圍繞在他身邊的兩代人展開。或處心積慮地要“設法掌握一些新秩序下政治力量的籌碼”,以祈“在新秩序下找到一席之地”;或為了爭奪財產、權力和地位而勾心鬥角。小說的人物、情節,都多多少少帶有一些傳奇性,也不乏吸引讀者,尤其是海外讀者之處。無疑,作者對於香港上流社會的生活,是非常熟悉的。也不時地借用小說的人物之口,講出對香港回歸的感受。
比如小說中有一位在香港出生和長大的歐亞混血兒,對訪問他的外國記者這樣說:“……我心裡感覺自己是百分百的中國人,雖然我有一半‘鬼佬’血統,還有很多‘鬼佬’朋友,而且看待問題的角度也和‘鬼佬’相同。……英國人在的時候我恨他們,可走了之後我又喜歡他們了。我和香港一樣,有很多不解之謎,很多意想不到的地方……香港是個典型的不解之謎,英國人走了,可他們卻把很多東西留了下來。有時我發現,一些愛國主義者都有著英國人的價值觀,應該說是一種有中國特色的英國價值觀。所謂的香港是一個有著英國特色的中國。此外,香港一直被看作是一個頹廢的地方,可恰恰香港又是有許多非常忠誠而有原則的人。”
身為豪宅的一個女佣人則說:“我像生活在彩虹裡,但不同的是,我知道自己很幸運,也知道彩虹很漂亮,即使我根本看不見。”
就像折射鏡一樣,小說反映了某些香港人對於香港回歸中國的感觀,也是本書的閱讀價值所在。但作者對小說情節的創作,還是比較著重婚外情、爭遺產、謀殺案等奇情的描述,對於人物的性格刻畫、心理變化,還寫得未夠深入。而中文版的錯漏處太多,甚至人名也前後不同,影響了該書的質素,也是令人遺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