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桦评叶荫聪的《小媒体,大事件》
2007.10.19
在今日的现代社会,已经没有城市人能逃脱媒体的影响力,而随著媒体的影响力愈来愈大,人们也愈来愈发现媒体的弊病。从九十年代中开始,已经不断听到对媒体的批判声音,例如说媒体夸张性新闻,伤风败俗;为求销量,不惜哗众取宠、扭曲事实;这些批判都是城市人街头巷尾耳熟能详的了,有其道理,却未算得上是有的放矢,因此也不能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
另外一种不知算是支持媒体还是反对媒体的说法,同样也是大家所熟悉的,就是“这么多不满、这么多不喜欢,那为什么还要看?”这个质问突出了我们现在在资讯层面对于各种大众媒体都是非常倚赖;这个质问其实非常“香港”,从消费者角度著眼,很强调钱和收视率;在深一点来看这个质问表现了某种犬儒态度:就算无法改变现实,我们也不该放弃批判的机会,否则人就会愈来愈逆来顺受,是不是?
可能很多人都仍然处于对大众媒体“一边骂、一边看”的怪圈,在此可以推荐他们看叶荫聪的小书《小媒体.大事件》。这本书既能对大众媒体作出一针见血而非抽象的批判,另一方面也传递了出一种实践的可能,一种正面的能量。叶荫聪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的讲师,八十年代末进大学读新闻系,在八九学运中体会了媒体铺天盖地的报导威力,也产生了不满:他指出大众媒体没有办法参与世界的改变,也没有提供改变世界的理论,不能扭转局势,甚至有时令人连现实都无法看清。
书中认为,现时大众媒体的所谓堕落,其实和资本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掌握大势有关。媒体管理阶层的膨胀,权力愈来愈大,以自己所想像的市场和大众口味来改造媒体,操控舆论。新闻专业者的自主性便进一步被剥夺,编辑需要用更多时间来设计标题和图片,甚至改写稿件,在过程中往往涉及操纵民粹情感。
叶荫聪说,所谓“市场”并不指向一群实实在在存在的公众,而是被操控的对象,大众不是主人翁,而是被操纵的对象,而所谓市场主导的媒体,其实是由更垄断的资本及管理阶层掌控的媒体企业,在这种环境里,其实公众和新闻专业人士是愈来愈感到无力。
但叶荫聪没有停留在无力中,他自九十年代中一直累积独立出版的经验,到二零零四年与友人一起筹办网站“独立媒体(香港)”,以民间记者和媒体行动者的身份,介入了许多社会事件,如二零零五年的反世贸示威,和二零零六至零七年的天星码头、皇后码头保育运动。
究竟另类媒体有什么价值,为什么叶荫聪乐此不疲?“独立媒体(香港)”这个网站,又比以前有什么优胜之处? 叶荫聪书中最吸引人的论点,大概是希望通过另类媒体的实践,创造一种活化的公众。叶荫聪的想法总是在理想中兼顾务实,可以让我们从习惯的消费者身份中走出来,成为一个行动者。希望读者都可以从中得到能量。下次再向大家介绍另一本书,再见!(邓小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