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樺評葉蔭聰的《小媒體,大事件》

0:00 / 0:00
smallmedia_bigevent150.jpg

在今日的現代社會,已經沒有城市人能逃脫媒體的影響力,而隨著媒體的影響力愈來愈大,人們也愈來愈發現媒體的弊病。從九十年代中開始,已經不斷聽到對媒體的批判聲音,例如說媒體誇張性新聞,傷風敗俗;為求銷量,不惜譁眾取寵、扭曲事實;這些批判都是城市人街頭巷尾耳熟能詳的了,有其道理,卻未算得上是有的放矢,因此也不能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示。

另外一種不知算是支持媒體還是反對媒體的說法,同樣也是大家所熟悉的,就是“這麼多不滿、這麼多不喜歡,那為什麼還要看?”這個質問突出了我們現在在資訊層面對於各種大眾媒體都是非常倚賴;這個質問其實非常“香港”,從消費者角度著眼,很強調錢和收視率;在深一點來看這個質問表現了某種犬儒態度:就算無法改變現實,我們也不該放棄批判的機會,否則人就會愈來愈逆來順受,是不是?

可能很多人都仍然處於對大眾媒體“一邊罵、一邊看”的怪圈,在此可以推薦他們看葉蔭聰的小書《小媒體.大事件》。這本書既能對大眾媒體作出一針見血而非抽象的批判,另一方面也傳遞了出一種實踐的可能,一種正面的能量。葉蔭聰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的講師,八十年代末進大學讀新聞系,在八九學運中體會了媒體鋪天蓋地的報導威力,也產生了不滿:他指出大眾媒體沒有辦法參與世界的改變,也沒有提供改變世界的理論,不能扭轉局勢,甚至有時令人連現實都無法看清。

書中認為,現時大眾媒體的所謂墮落,其實和資本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的掌握大勢有關。媒體管理階層的膨脹,權力愈來愈大,以自己所想像的市場和大眾口味來改造媒體,操控輿論。新聞專業者的自主性便進一步被剝奪,編輯需要用更多時間來設計標題和圖片,甚至改寫稿件,在過程中往往涉及操縱民粹情感。

葉蔭聰說,所謂“市場”並不指向一群實實在在存在的公眾,而是被操控的對象,大眾不是主人翁,而是被操縱的對象,而所謂市場主導的媒體,其實是由更壟斷的資本及管理階層掌控的媒體企業,在這種環境裡,其實公眾和新聞專業人士是愈來愈感到無力。

但葉蔭聰沒有停留在無力中,他自九十年代中一直累積獨立出版的經驗,到二零零四年與友人一起籌辦網站“獨立媒體(香港)”,以民間記者和媒體行動者的身份,介入了許多社會事件,如二零零五年的反世貿示威,和二零零六至零七年的天星碼頭、皇后碼頭保育運動。

究竟另類媒體有什麼價值,為什麼葉蔭聰樂此不疲?“獨立媒體(香港)”這個網站,又比以前有什麼優勝之處? 葉蔭聰書中最吸引人的論點,大概是希望通過另類媒體的實踐,創造一種活化的公眾。葉蔭聰的想法總是在理想中兼顧務實,可以讓我們從習慣的消費者身份中走出來,成為一個行動者。希望讀者都可以從中得到能量。下次再向大家介紹另一本書,再見!(鄧小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