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樺書評:《工廠.廚房.垃圾房——香港女工十五年》

0:00 / 0:00
HKWomen_workers150.jpg

大家好,我今天想為大家介紹的書叫《工廠.廚房.垃圾房——香港女工十五年》,胡美蓮等編,香港婦女勞工協會、文星文化教育協會2006年出版。

當我在書店一看到這本書,馬上就買了。這主要是因為它的書名實在是精簡扼要,非常形象化地以三個很普遍的空間,去點明了香港基層婦女的經濟處境變遷。其次是因為,我唸大學的時候,校園裡開設了一間女工合作社,我們學生個個都愛她——因為合作社裡的貨物小食、姨姨嬸嬸更有人情味和社區的感覺,我們又可以買到熱騰騰的燒賣魚蛋,又覺得自己在支持一項有意義的經濟活動。相比於付錢給一式一樣的大集團連鎖店,付錢給自己喜歡的人,總體來說感覺好太多了。

女工合作社的實踐經驗,是《工廠.廚房.垃圾房——香港女工十五年》的重點之一。《工廠.廚房.垃圾房——香港女工十五年》的主要訊息是:一,在過去這些年來,基層女性的生活環境已經愈變愈差,這些問題的根源應在宏觀層面上被提出,並具體地呈現在大眾面前;二,即使情況差,我們還有資本主義以外的出路。

其實這本書表現的是做基層工作的知識份子態度,書裡先探討如“社會企業”、“社會資本”、“第三部門”、“第三條路”等等從西方傳過來的理論及概念;然後是將全球性的理論用於分析香港本地的經濟結構,論證香港基層婦女所面對的具體困境,再討論面對的策略與方向、總結運動經驗,最後以訪問形式紀錄參與者的經驗與感受。

書裡一系列理論文章,探討了近年熱門的“社會企業”、“工作導向福利”等等概念,這些概念,中港台三地的政府和民間都正在熱烈談論,本書可以提供一些知識和理論的基礎,正本清源,讓讀者把握這些“新概念”的基本價值,不被公關語言所迷惑。

本書立足於傳統的左翼關懷,抗拒把一切價值都市場化。書中一位論者崔老頭指出,有著左翼基層關懷的知識份子,近年之所以會想尋找某種程度上靠近市場的“第三條路”,是因為出於過去二十年來的對左翼價值和語言的悲觀。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更需要新的希望、去除悲觀。而本書除了提供知識和視野之外,還展示了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即是本來境況愈來愈糟的基層婦女,師奶主婦小市民,可以團結起來,以一種較有尊嚴的方式維持生活,快樂工作。

面對苛烈的全球資本主義市場競爭,我們無須放棄所有原則和尊嚴,一面倒地將自己的靈魂賣給資本主義,我們還有別的選擇,例如合作社式的非牟利獨立自主經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