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良懋书评﹕津田道夫的《南京大屠杀和日本人的精神构造》


2007.11.30

加拿大国会议员终于在11月28日,一致通过了一项为慰安妇伸张正义的291号议案,敦促日本政府就二次大战期间强征慰安妇之事,作出正式及诚挚的道歉。这是继美国和荷兰之后,西方主要国家的国会再通过同类议案。

慰安妇事件陆续得到西方国家的议员关注,但日本侵略中国期间犯下的另一战争罪行--南京大屠杀,就不是那么容易使人明白到,日军当年如何以战争名义,在南京等地滥杀无辜、残害平民百姓。日本右翼分子一直不同意“南京大屠杀”之说,说至多不过死了数千人。最近,加拿大史维会资助拍摄了一部电影《张纯如--南京大屠杀》,故事以撰写《南京大屠杀》一书的美国华裔学者张纯如为主人公,在加拿大东西岸先后放映,引起回响,使更多华人关注日军侵华史实和日本抵赖战争罪责问题。

何良懋今天要同听众朋友评论的书,就叫做《南京大屠杀和日本人的精神构造》,作者是曾为日共中央委员的津田道夫,一位日本民主运动推动者。而译者是程兆奇和刘燕,程毕业于上海范大学历史系,刘是日本大阪市立大学文学硕士。香港商务印书馆2005年出版。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事件70周年。这个中国抗战期间最惨烈的日军屠城事件,发生于1937年12月中至翌年1月,当时国军主力已经撤出南京市,但进城后日军依然大事滥杀,奸淫掳掠,无恶不作,手段之残暴、杀戮层面之广,得未曾见。死于日军手中的中国军民数以十万计,当时,日方更强征中国(及其他国家)妇女做军妓以供兽军泄欲,亦即日本人所称的“慰安妇”。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解构日军战时的精神状态。第一部分名为“盘算和虚无主义--南京大屠杀事件的精神构造”,第二部分是“战败50年和民族道德”。作者由中国卢沟桥事变讲到日本战败五十年后对“大东亚战争”性质的争论,从当年日本国民“祝南京陷落”到“自虐史观”的争议,都有所论及。

作者认为,不能把日本战争的责任都一概推往军人身上,因为“那场战争是每个国民都被作为战争的执行主体动员起来的,……日本大众的战争责任也应该被追究”。(见序言)他这种彻底反省精神,在目前的日本人著作中,实在不多见--除了前日军东史郎。

本书以日本整体民族精神作为分析基础,认为在1931年至1945年的“十五年战争”中,不光军人以天皇名义往前线冲锋陷阵,就是日本国民都起著推波推澜作用。在讲到南京大屠杀的时候,作者问道:一些平凡的日本男性,“一旦被套上军服开赴中国战场,为甚么就会变得那么残虐?”据他指出,前线日军的人格崩渍,也反映日本后方大众的道德同样败坏。由崇拜天皇衍生出蔑视中国、侮辱中国的思想感情,作者认为在当时日本全国范围是极为普通的,而且对外侵略一早冠以“圣战”的美名,对于中国的方针,就是“惩罚暴支”(支是支那,日本人对中国的蔑称)。日本军方指中国软弱又狂妄,所以“应该惩罚”。

作者在书中分析到南京大屠杀的军士心理状态时,指那些杀入南京的集团军之间,出现一些指挥官以战功来炫耀个人英雄主义的行为,加上与“掠夺第一”的期待结合,导致这个“争头功”竞赛极为猖獗。而牺牲惨重的就是中国的民众。日军“争夺第一”的竞赛心态,与“惩罚暴支”的情结扭在一块,养成下级官兵对中国和中国人干甚么都无所谓的想法(页35)。

为了解释日本国民与军人在战场肆虐行为的共犯结构,作者声明,追究民众的战争责任,并不意味宽容天皇制帝国主义的战争罪行。津田道夫引用了蒋介石的发言、日本陆军部的秘密文件、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资料、同时代中国方面的证言、报告,以及原日本士兵的手记、回忆录等,说明南京地区日军对妇女的强奸和虐杀等疯狂做法,已到了天地不容地步。正如作者引用蒋介石所说的话:“不仅日本之耻辱,亦留人类之污点。”

译者之一刘燕在译后记透露,1998年4月,作者津田道夫随前日兵东史郎访华团到了南京,对中日战争有切身体验的津田道夫,参观了南京城内所有大大小小的屠杀纪念遗址,在遗址前,“津田先生放声大哭,长跪不起”。后来津田道夫在南京大学演讲,他的演讲稿全给泪水浸透,他对著麦克峰只说了一句:“我作为一位普通的日本知识分子向中国人民谢罪。”

本书既是一本对侵华史实反省之作,毋宁也是有良知日本人的忏悔录。书中的观点绝不是日本主流看法,有些地方在学理上恐怕仍须再作精细论证,例如“全民有罪论”,还未能清晰指明责任的主次轻重,以至政府行为和百姓“起哄”之间的微妙分野。

何良懋今次书评到此为止,非常多谢大家收听!下次再会。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