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寫文章,除了學報的專家論述,往往可見諸報刊或專書。不少學者文字常予人深奧難懂印象,但著名經濟學者張五常的報刊文章,卻沒有這種弊病,主題多貼近中國當代政治經濟熱點,一不拋書包,二不故作高深理論而絮絮不休,能以親身經歷結合社會現況,發而為文,娓娓道來,可讀性高。
何良懋今天評介《中國的未來》﹐香港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9月出版﹐是張五常五常文集系列的最新作品,由香港報紙專欄文章結集而成,作者聲明“不是百鳥歸巢那種”,而是有一連貫性主題,就是中國的地區制度、貨幣制度和農民問題。張五常經常自誇,說二十五年前他為英國一家學社寫《中國會走向資本主義的道路嗎?》的小書,推斷中國將會走上市場經濟之路;並指出,中國“跟著的改革發展我多次預先把歷史寫了出來”(書中頁17)。
現在向前看,張五常就認為,中國要繼續以往的高速增長已經不可能了。就說國民收入的增長率,不需要保八,保七也了不起,算是高速了。同過去四分之一世紀中國的發展比較,今後二十年中國出錯機會很多,例如扶助農民、推廣知識、搞好醫療、推動環保等,都是不易討好。如要持續目前增長率,今後主要動力一定來自內陸,亦即後勤基地。其次,作者相信,今天看未來,“中國的農民怎樣,中國就怎樣”,並推斷中國農業不久將來會轉向企業化發展。
書中18篇文章中,有5篇是講述中國地區競爭制度。張五常多次強調,中國的地區競爭制度“妙絕天下”,是權力下放的結果,優越之處在於實行企業制,一是投票選舉著重辦事能力,二是禁止政治活動,甚至不准拉票。一個縣可以看作一家商業機構,或公司,或企業,拿著土地做生意;有二千多個縣,等於一個大地主把土地租給二千多個農戶,縣與縣之間互相競爭,而且性質有別。作者指出,縣是今天中國地區競爭的命脈,其經濟權力範圍大致上不用改,政府可以改善交通,提供縣之外的公共設施,鼓勵私營辦學及醫療,更要鼓勵私營慈善工作。而他建議北京考慮把市再定位。張五常認為,如果這樣好的地區競爭制度不能把在黑暗中度過了五千年的農民帶到陽光下,“其他多說無益”。
張五常相信,目前中國地區制度可以小修,但不要大改。而改善農民生活是今後政策的重點,人民幣的強勢對農民大有助益,因為偏低的幣值,可以使知識不足的勞力容易賣出去,最明顯就是接單工業,差不多是農轉工的必經之路。中國地區的激烈競爭制度,有利流動的農民轉到工業去,逐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張五常苦口婆心地說,北京不能大搞福利經濟:小搞可以,大搞完蛋。事實上,以目前情況如果在中國要大搞福利,地區也不會接受。
作者認為影響農民生計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朱鎔基時代推出的貨幣制度。現在人民幣已是國際強勢貨幣,二十年前開放改革之初,試問有誰會想到人民幣會變得那麼強勁。張五常在書中說,他在八年前就預測人民幣是強勢貨幣了。朱鎔基的宏觀調控,帶來作者三個事前想不到的效果:第一是人民幣\x{920e}住美元為錨,第二是亞洲九七年金融風暴肇因於中國宏觀調控,第三是朱鎔基迅速把高通脹改為通縮。現在人民銀行是中國央行,法定不准做生意,而其他銀行就商業化起來。作者指今天的困難在於國營,而國營監管卻是非常頭痛的一回事;可另一方面,張五常認為:“銀行有壞賬,何必要國家負擔呢?”
作者1986年在香港《信報》發表文章,鼓勵中國大陸拍賣土地。第二年的1987年年底,深圳舉行土地拍賣,這是中國改革後的創舉,轟動一時。其實早於1985年,他已經建議中國把兩權分離:即所有權為國有,使用權為私有。這是北京後來出售國有企業和拍賣土地的理論依據,張五常可說是其中一個主要倡導者,影響深遠。
作者說,八十年代初期中國改革重點,是要把以等級界定權利,轉到以資產界定權利那邊去。而現在中國致力的,就是加強以管制法例界定權利的實效。而這三者,都有減低租值消散之效,但從管制法例而得的收入,超越了政府指定的,我們稱之為貪污。作者說道,1984年中國盛行官商勾結,他當時是高興的,因為貪污取代了走後門,顯示中國等級特權開始瓦解。張五常表示:貪污正是改革程序的一部分,不可或缺。
張五常早年以《賣桔者言》、《中國的前途》和《再論中國》等書備受推崇。這次這本《中國的未來》,就是提出中國改革關鍵在於制度的轉變,市場經濟現在已經是一條不歸路。
何良懋今次與聽眾朋友的分享,到此為止。下次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