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有輿論贊成中國政府通過中間人士買回國寶,認為可以維護民族尊嚴。但專欄作家曹捷批評,中方在這次國寶拍賣事件上,採取的公關手段很差勁,既有損國際形象,又被迫付出高價買回國寶。曹捷認為,中國經常將"維持民族尊嚴"掛在口邊,作為不給人民享有人權和自由的藉口,只會令國際社會反感。他以日前俄羅斯和德國交換國寶為例,指雖然中國政府簽署了《保護文物》的海牙國際公約,有權追討國寶,但他建議中國政府可以私下通過特區政府和兩間拍賣行商討討回國寶,而非高調制止拍賣行拍賣國寶,將事件提升到政治化,反而對中國政府不利。另外,有港區人大代表批評香港特區政府在處理拍賣國寶事件上的態度過於被動,呼吁國家文物局和特區政府的有關部門就日後遇到同類問題商討對策。但曹捷並不認同,他覺得香港特區政府處理得很恰當。香港特區政府新聞統籌專員林瑞麟昨日向傳媒澄清,特區政府沒有與拍賣行進行接觸,並且強調,雖然中央政府簽署的國際保護文物公約適用於香港,但由於事件涉及外交層面,所以要由中央政府出面追討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