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九日是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鮮作戰五十周年紀念日。半個世紀過去了,當年參戰的各方,包括中國、美國、朝鮮、韓國,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都發生了,并且正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但是,當年那場使得朝鮮半島成為一片火海的戰爭,今天還對這一地區的現實政治有著關鍵性的影響。中國听眾都熟知中國軍隊抗美援朝的歷史,但是對朝鮮戰爭是如何開始的,中國大陸從來沒有詳盡而准确的報道。位於東北亞的朝鮮半島,在中國漢朝期間已經開始形成為一個同一的國家。鄰近的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國力日漸強盛,在十九世紀末開始覬覦朝鮮,一九一零年終於將朝鮮強占作為殖民地。二次大戰期間,盟國在一九四三年發表的《開羅宣言》,提出戰后朝鮮獨立。四五年盟國首腦波茨坦會議發布的公告,重申了支持朝鮮獨立的立場。一九四五年八月八日,在整個戰爭期間一直同日本保持互不侵犯條約的蘇聯突然向岌岌可危的日本宣戰。日本政府在兩日內投降。美蘇雙方同意以位於朝鮮中央的北緯三十八度為對日受降分界線。八一五光复之後,雙方各自在占領區扶植起傾向自己的政權。朝鮮半島至此分裂。一九四七年十一月,聯合國決定在朝鮮半島舉行全國大選,之後撤出占領軍。一九四八年四月八日,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從朝鮮半島撤走美國軍隊。一九四八年八月,大韓民國政府成立,李承晚擔任總統。一九四八年九月九日,金日成領導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宣布對整個朝鮮半島擁有主權。五零年六月二十五日,朝鮮北方軍隊出動了几個師的兵力在毫無預先警告的情況下對南部發起了全面進攻。聯合國在同一天作出決議,要求北方停止進攻,撤回三八線以北。北方沒有理會,繼續進攻。六月二十九日,漢城陷落。南部軍隊全面崩潰。六月三十日,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出動軍隊執行聯合國決議。七月七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成立聯合國軍。杜魯門任命美國遠東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為聯合國軍總司令。九月十五日,美軍在三八線以北的海岸仁川登陸,聯合國軍對北方軍隊采取了前后夾擊的攻勢,北方軍隊節節敗退。十月十九日,聯合國軍攻占平壤。十月十九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彭德怀率領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鮮作戰。戰局再次發生變化。在後來將近三年的時間內,朝鮮半島的戰爭經常處在慘烈的膠著狀態,直到一九五三年停戰。根据美國政府的統計,朝鮮戰爭中美軍戰死人數為五万四千二百四十六人,韓國軍隊戰死將近二十三万人。而北方的傷亡更為慘重,傷亡以及戰俘人數達到一百五十万人,其中有三分之二是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