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农产品补贴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2001.08.09

关于对国内农产品补贴的标准问题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旷日持久的谈判的最后少数几个难题之一。由此看来,似乎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入世对中国农业的冲击,非常关心农民的利益。但是,只要稍微关注一下这个问题的由来和细节,中国政府不善待中国农民的本性便昭然若揭。 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发展中国家可以对其农产品在国内销售给予不超过其价格百分之十的补贴,发达国家的补贴比例则应该控制在百分之五以下。这一规则的形成被认为是使世界向农产品的更自由的贸易迈进了一步,因为在此以前许多国家对其农产品的补贴高于这一标准。事实上,世界农产品贸易摩擦常年未断,美、法之间,美、日之间都曾为此搞得剑拔弩张。 但是,作为农业大国同时又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对农产品国内销售的补贴在过去几年里只相当于其农产品销售值的百分之二,这不仅大大低于世贸组织为发展中国家规定的上限,甚至低于发达国家的上限。并不热心于补贴农业的中国政府突然在谈判中拿农产品补贴大作文章令世人大惑不解。这也就难怪得不少观察家怀疑,中国在入世谈判中拿出农产品补贴问题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争取比照发展中国家标准补贴农产品不是本意,只是拖延入世谈判以缓解国内矛盾罢了。 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对农产品补贴最低的国家之一呢? 是中国政府信奉自由竞争的原则,完全放任那只"看不见的手"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来调节经济?不是的!众所周知,政府控制在中国经济中无所不在。在过去二十年间,中国的国内私人投资和外国投资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只占百分之二十二点五,由政府直接和间接控制的投资高达百分之七十七点五,其中,直接由国家投向国有企业的投资近百分之六十。不仅如此,中国政府在过去十年间对亏损国有企业的补贴也高达数千亿元,国家还通过其控制的银行系统向亏损的国有企业数万亿元的资金。所有这些,相对于百分之二的农业补贴而言,都是天文数字。这些都说明,国家不是不干预经济,也不是不对某些经济部门进行巨额补贴,只是它无意像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那样对农业进行补贴。 那么,是因为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很高,因而不需要补贴?也不是!中国农业是竞争力最弱的产业。中国农村人口多达9亿,农业劳动力5亿左右,户均拥有耕地仅为0.4公顷左右,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上百万公顷的农场相比,毫无规模经济效益可言。与国内其他行业相比 A中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也处于最低水平。正因为如此,中国农民的收入无论是绝对水平、还是增长速度都是最低的。除非中国政府下决心不对任何行业进行补贴;否则,农业应该优先得到补贴。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制订工业政策和对某些行业进行补贴时都会考虑到一些共同的因素,例如产业的战略地位、国际竞争力、发展前景、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以及受到冲击后转入其他行业的能力等等。同时,政府的补贴行为也反应了社会上不同利益集团在政治舞台上的力量对比。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农业补贴低似乎主要是因为中国农民在中国政治生活中,尤其在执政的共产党内没有强有力的代表。只要这个政治生态没有发生变化,即使中国在入世谈判中得到了允许补贴百分之八点五的上限,其农业补贴水平也难以迅速提高。由此看来,西方农场主们对中国农业补贴的忧虑或许是多余的。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