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農產品補貼問題的進一步思考

關于對國內農產品補貼的標准問題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曠日持久的談判的最后少數几個難題之一。由此看來,似乎中國政府十分重視入世對中國農業的沖擊,非常關心農民的利益。但是,只要稍微關注一下這個問題的由來和細節,中國政府不善待中國農民的本性便昭然若揭。按照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發展中國家可以對其農產品在國內銷售給予不超過其价格百分之十的補貼,發達國家的補貼比例則應該控制在百分之五以下。這一規則的形成被認為是使世界向農產品的更自由的貿易邁進了一步,因為在此以前許多國家對其農產品的補貼高于這一標准。事實上,世界農產品貿易摩擦常年未斷,美、法之間,美、日之間都曾為此搞得劍拔弩張。但是,作為農業大國同時又是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對農產品國內銷售的補貼在過去几年里只相當于其農產品銷售值的百分之二,這不僅大大低于世貿組織為發展中國家規定的上限,甚至低于發達國家的上限。并不熱心于補貼農業的中國政府突然在談判中拿農產品補貼大作文章令世人大惑不解。這也就難怪得不少觀察家怀疑,中國在入世談判中拿出農產品補貼問題是項庄舞劍,意在沛公;爭取比照發展中國家標准補貼農產品不是本意,只是拖延入世談判以緩解國內矛盾罷了。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國成為世界上對農產品補貼最低的國家之一呢?是中國政府信奉自由競爭的原則,完全放任那只"看不見的手"通過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來調節經濟?不是的!眾所周知,政府控制在中國經濟中無所不在。在過去二十年間,中國的國內私人投資和外國投資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中只占百分之二十二點五,由政府直接和間接控制的投資高達百分之七十七點五,其中,直接由國家投向國有企業的投資近百分之六十。不僅如此,中國政府在過去十年間對虧損國有企業的補貼也高達數千億元,國家還通過其控制的銀行系統向虧損的國有企業數万億元的資金。所有這些,相對于百分之二的農業補貼而言,都是天文數字。這些都說明,國家不是不干預經濟,也不是不對某些經濟部門進行巨額補貼,只是它無意像世界上許多其他國家那樣對農業進行補貼。那么,是因為中國農業勞動生產率很高,因而不需要補貼?也不是!中國農業是競爭力最弱的產業。中國農村人口多達9億,農業勞動力5億左右,戶均擁有耕地僅為0.4公頃左右,与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等國上百万公頃的農場相比,毫無規模經濟效益可言。与國內其他行業相比 A中國農業的勞動生產率水平也處于最低水平。正因為如此,中國農民的收入無論是絕對水平、還是增長速度都是最低的。除非中國政府下決心不對任何行業進行補貼;否則,農業應該优先得到補貼。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在制訂工業政策和對某些行業進行補貼時都會考慮到一些共同的因素,例如產業的戰略地位、國際競爭力、發展前景、從業人員的收入水平以及受到沖擊后轉入其他行業的能力等等。同時,政府的補貼行為也反應了社會上不同利益集團在政治舞台上的力量對比。從這個角度看,中國農業補貼低似乎主要是因為中國農民在中國政治生活中,尤其在執政的共產党內沒有強有力的代表。只要這個政治生態沒有發生變化,即使中國在入世談判中得到了允許補貼百分之八點五的上限,其農業補貼水平也難以迅速提高。由此看來,西方農場主們對中國農業補貼的憂慮或許是多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