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大師馬三立和著名科學家袁家騮的身後哀榮引起爭議

最近北京和天津有兩個著名人物同時去世,一個是相聲大師馬三立,一個是著名科學家袁家騮。一個90歲,另一個91歲。兩人身後的哀榮大不同,媒體的關注程度大有差異,一個鋪天蓋地,一個寥寥數語。

袁家騮逝世的消息,只有數家報紙發了長度不超過50字的短消息,稱他為世界著名高能物理學家,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東南大學名譽教授。而對馬三立逝世,幾乎所有報紙媒體網站都發了詳盡而豐富的報導,還配有大幅照片,各種紀念懷念文章連篇累牘,當然這完全是馬先生該享有的哀榮。可是相比之下對袁家騮先生去世的報導,也未免太簡單太冷清了吧?

輿論報導為什么會厚此薄彼,重此輕彼?的確很是耐人尋味。科學家永遠比不上藝術家的知名度這不奇怪。袁家騮出現在媒體的機會恐怕不及馬三立的十分之一,名頭更大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博士去長春講學,當時正瘋狂歡迎劉德華的歌迷們很茫然地問楊振宁是誰? 當然也有一家媒體報導特別關注了袁家騮的去世,不過著眼點卻在於他是袁世凱的孫子,并沒有著眼於袁先生晚年用盡心血研究和操作的,同步輻射器和正負電子對撞機如今還在正常運轉,袁家騮和吳健雄用畢生的積蓄成立的,兩個科技交流基金會還在健康運作。

北京的一位媒体的工作人員南女士表示,馬三立在民眾中的知名度的确遠遠高於袁先生,造成這樣的宣傳規格懸殊,是應該可以理解的時代變化。她還指出各個媒体現在也是為自己的生存而奮斗,很自然的選擇那些可以引起廣大民眾興趣的題目做,畢竟這些媒体的主要觀眾和讀者都是普通百姓,而知識分子說到底還是少數。

北京科學院的一位工作人員穆先生表示,這樣不同檔次的宣傳主要原因還在於社會的心態。如今科學家已經是一個寂寞的行業,同時也是遠离社會的一個出世的群体。他還指出這樣的宣傳規格還是由有關部門來決定的,同為科學家宣傳口徑也相去萬里。例如錢學森和黃萬里都是留美歸來的海外專家,但是無論什么時候他們的待遇都不可同日而語。袁家騮如今這樣無聲無息而去,是有多方面的因素而造成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現在是個浮躁的商業社會,一切潮流和走向都由商業社會的趣味和利益決定,文化和科學的內涵早已經被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