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副校長、岩土工程講座教授李焯芬﹐上周五出席華盛頓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一個學術研討會時表示﹐世界規範最大的中國三峽水電工程遇到的最大的問題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人口遷移的問題。
李焯芬在會上表示﹐中國基本上可以自行解決三峽工程的技術﹐但工程的最大問題是移民問題。興建三峽水庫﹐當局要遷移約113萬的人口﹐這個遷移人口的工程比起與建水庫的大壩要艱巨得多。
李焯芬教授說﹐要遷移113萬人口﹐是一個很艱巨的工程﹐有很多人的鄉土觀念很重﹐要讓他們遷離故土非常之困難。政府要花很大的力氣去發展新城市﹐利用新穎的城市設施及優惠政策來吸引受工程影響的人民遷移。李焯芬教授表示﹐遷徙移民的費用佔了整個項目工程費用二千億的40%。可見遷徙移民的工程比工程技術部份的難度要大很多。
李焯芬教授說﹐三峽工程的移民新城市大多是建築在水庫兩岸的山頂上﹐一般是斜坡比較多﹐由於香港在處理斜坡問題方面﹐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中國當局便邀請香港的專家參與解決斜坡問題。香港大學就提供了斜坡穩定性評估及加固斜坡等顧問工作。
李焯芬在會上除了介紹中國三峽工程外﹐亦有講解了香港從開埠以來對開山填海造地、加固斜坡及美化斜坡環境等土木工程與環保調和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