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銀﹕能源供求矛盾為明後兩年中國經濟增長帶來風險和不確定性


2005.09.09

亞洲開發銀行周四發表的報告《高油價的挑戰》中指出,雖然補貼在短期內可以緩解高油價帶來的價格上漲壓力,但這種做法的機會成本很高,并有可能影響宏觀經濟的穩定性。泰國日前已宣布,所有燃料補貼將於2006年2月前被取消,馬來西亞也已打算取消對汽油和柴油的補貼。

報告認為,考慮到在未來數十年能源需求量的快速增長和亞洲對石油的依賴,對石油產品征稅對促進能源可持續利用將發揮重要作用。報告稱,石油產品高稅負會帶來一定的痛苦,但這些痛苦所換來的將是能源使用效率提高、能源產品多樣化以及更加清潔的生存環境。

亞銀在分析中國經濟發展前景時表示,能源供求矛盾為明後兩年中國經濟增長率的預測帶來一些風險和不確定性。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和最大原油進口國之一,拉動石油需求的部分原因在於國內私人汽車數量急劇增加、原油利用效率較低和國內市場對油價的控制。

亞銀的報告強調,除非石油定價系統適應市場需求,鼓勵節能和提高能源效率,否則中國在未來可能面臨能源瓶頸的約束。

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首席經濟學家湯敏表示,中國應盡早製定成品油定價體系。依靠政府直接補貼或讓煉油公司虧損維持低油價的做法是不可持久的,也不利於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不利於促進替代能源的開發與推廣。

世界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首席經濟學家郝福滿早前也表示,中國油價低於國際平均價格,這不利於石油替代產品和新能源的開發和推廣。在談到如何減少成品油價格上漲的負面影響時,湯敏說,政府可以向出租車行業提供補貼,提高對城市和農村低收入群體的救濟或補貼標准,消除油價調整對他們的沖擊。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