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双周刊撤换封面故事


2007.03.09

CJ200.jpg
2006年第11期《财经》杂志的封面故事是黑龙江假药事件。

中国知名杂志《财经》双周刊新一期封面故事,因涉及敏感题材“物权法”的报导,现已遭撤换﹐该为“股市高处不胜寒”。有前新闻工作者呼吁外界关注中国新闻自由被扼杀。

本台周四曾报导《财经》杂志疑因两篇涉及敏感议题的文章,包括“物权法”及山东《鲁能集团》七百多亿国有资产被悄悄私有化,而被要求撤换,导致新一期未能如期出版。直至周五,仍未见新一期在市面出售。而该杂志的网站于周四晚介绍新一期的封面文章,已改为“股市高处不胜寒”。

该杂志的长期读者《中国海洋报》前记者昝爱宗表示,他几乎每天都会浏览《财经》杂志的网站,他在3月5日之前,曾看到该网站介绍于3月5日出版的杂志部分主要内容,当时该期的封面文章是 “物权法奠基”、“物权立法波折启示”,采访法学家江平等人。但该版面很快已被删除。

昝爱宗又说,他周五曾往报摊查询,一名报摊老板告知,新一期的周刊原本在周一如期运到,但在发给零售报贩前已随即被全部收回,据说是因为有反动文章,一本也不能流传出去。

昝爱宗表示,种种迹象均显示该杂志是受压而要临时撤稿,事件反映中国的新闻自由进一步被收窄,他呼吁外界关注。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江平接受本台粤语组查询时证实,他早前曾接受《财经》杂志的访问,讨论有关“物权法”的问题。

周四曾接受记者查询的该杂志一名姓高的发言人,周五就以现时正在休假为理由,拒绝回应。而该杂志的编辑部,及主办单位中国证券市场研究中心的电话就一直都无人接听。

《财经》双周刊创办于1998年,以揭露中国的财经黑幕而闻名。报导包括曾引发股市震荡的“基金黑幕”;2003年在媒体大规模报导SARS前,《财经》早就以九页篇幅报导广东的疫情。今年初,《财经》又率先披露鲁能“悄悄私有化”,逾700亿国有资产被以30多亿“贱卖”而引起轰动。

因报导敏感题材而被封杀的例子可谓屡见不鲜,曾多次因揭露官员贪污而遭打压的北京《百姓》杂志,亦曾因准备刊登一篇江苏省江阴市政府在拆迁过程中野蛮侵犯人权,打压维权民众的报导,受到有关部门压力,有关稿件被抽走,同时导致该期杂志因而推迟印制。(姬励思报导)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