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縣域經濟報》記者因批評報社而被迫辭職

0:00 / 0:00

《中國縣域經濟報》一名山西站記者早前接受傳媒採訪時,批評報社要求記者兼負廣告營運責任,之後他遭受社長指責,最後該名記者感到受壓而辭職。有大陸新聞工作者對本台承認,現時中國不少傳媒要求記者承擔業務責任,因維持廣告收益而自我審查的情況很普遍。

批評報社要求記者找廣告的的山西記者苗葳,因關上了手提電話,本台無法與他聯絡。不過,據知悉他辭職始末的朋友,《中國海洋報》前記者昝愛宗向本台講,苗葳向他申訴,因為早前接受其他傳媒訪問時,批評報社不認真做好新聞報道,\x{5374}要求記者兼負營運任務,令他們感到受壓。事後社長很生氣,責怪他,並指他此舉是“反黨反社會主義”。苗葳認為自己是說真話,最後辭去記者職務。

昝愛宗指,最近幾年確實出現了很多報社要求記者負上業務責任,若不完成,有些記者可能會失去工作又或不獲發放工資。而廣告商亦利用這個機會,近年間喜歡採用“軟”廣告,即是透過新聞報道方式來達至宣傳效果,因為,“軟”廣告的認受性較被消費者接受,另外,直接宣傳的廣告收費亦較昂貴。

昝愛宗承認,廣告收益會影響新聞界自我審查,但他認為,傳媒因廣告收益而自我審查,最後只會失去公信力,被公眾唾棄。

本台就苗域辭職一事,致電《中國縣域經濟報》社長許寶健,圖進一步瞭解,但報社一名女職員稱,許寶健剛巧出差,故未能接受採訪。不過,當記者欲再進一步詢問有關苗葳的事情及報社的運作規則時,該名女職員便指自己不是記者而拒予回應。

資深傳媒人《冰點》前主編李大同則指,記者要負擔經濟任務是近年間普遍的事情,但是,那些都是小型的報社而非具規模的媒體,因為具規模報社仍顧全顏臉,小型的報社則只顧生存罷了。他說,這類報紙根本不是報道新聞,報道內容乃以宣傳為主調,它們根本就不應該存在。不過,它們卻“死也死不了”。

至於,報社不准記者或職工接受海外媒體採訪,李大同謂,一般而言是的,因為歷來中國視海外媒體為敵對媒體。(劉雲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