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訪數量和上訪人數下降

0:00 / 0:00

中國國家信訪局局長王學軍,在最新一期《瞭望新聞周刊》指,在《信訪條例》實施後,信訪總量比去年下降百分之六點五,集體上訪人次下降四成,初次信訪量亦下降接近一成,而各地政府機構門前集體上訪,以及信訪接待場所長期聚集大量群眾的情況都得到改善。

他在《瞭望新聞周刊》中指,信訪形勢出現變化,因為中共黨中央,以及國務院對信訪高度重視,以及實施新的《信訪條例》規範信訪工作,改善信訪環境所致。

不過,在維權事件中受委屈的群眾,以及維權人士,都對信訪量出現下降的現象,有不同的看法。太石村維權事件中,村民領袖馮秋盛認為,由過往的經驗來看,上訪後通常上級政府,將問題發回下級政府處理,令上訪失去了意義,問題得不到解決,因此很多人對信訪制度失去信心。他說﹕其他地方的上訪都好像沒作用,效果不大,去上面上訪,個案都會發回下面處理的。

維權人士劉正有,批評現行的《信訪條例》是打壓上訪者的惡法,他指如果當地政府能夠就地解決問題,就不可能有這麼多人前往北京上訪。他指現時民眾的怨氣有增無減,中央政府只是在包庇地方政府胡作非為。他說﹕不從下面找原因,不從官員身上找原因,光是從上訪人士身上找原因,上訪人士這樣不對,那樣不對,他們都是對的,為何那麼多冤假錯案。根本原因是,中央政府在袒護地方的劣官和惡官。

而有不少協助上訪民眾經驗的維權人士劉飛躍表示,中國基層民眾由於受過往找清官呼冤的封建思維影響,才會希望透過上訪來解決問題。

不過劉飛躍亦指出,由於不少農民在長期上訪後,發現上訪不能夠解決問題,因此有不少農民領袖都表示,不結束一黨專政不可能解決官官相衛的問題,放棄上訪,而改用其他方法來解決眼前的問題。他說﹕甚至我們接見一些上訪領袖的時候,他們說在一黨專政下,他們上訪是解決不了問題,所謂父母官、清官都解決不了問題,有些民眾更對體制失望,甚至對體制質疑的程度。

近年來,中國各地民眾與政府之間的糾紛不斷,令民眾紛紛前往政府部門上訪,其中北京南站附近一帶,更成為長期在北京上訪群眾的聚集點,被媒體稱為“上訪村”。而徵地拆遷、選舉舞弊、官員貪污以及環保問題,都是民眾上訪的熱門焦點。而去年開始實施的《信訪條例》,就對民眾上訪作出多方面的限制。(李建軍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