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 / 0:00
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近月來受到特大鹹潮侵襲,令到該區的飲用水供應和居民生活大受影響,由於海水鹹度大大超過國家標準,一度令珠海、中山的水廠停止運作,甚至由中央下令從西江上游的廣西調淡水“化淡”西江,紓緩受影響地區的供水緊張。從表面上看,鹹潮是因為上游雨量稀少,加上天文大潮所致,但背後有複雜的人為因素,國家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高級工程師胥加仕對香港傳媒表示,珠三角鹹潮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因為珠三角一帶經濟急速發展,肆意破壞自然資源,忽略及犧牲環境和生態保護。
中國民間環保專家王大齊對本台粵語組表示,他同樣認為生態環境受人為破壞,是近年珠三角鹹潮不斷加劇的主要原因。
另外,國家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主任岳中明承認,由於近年來珠江流域生態受到人為破壞,沿岸大量的非法採沙導致河床下降,以及工業開發用水量加大,加上水污染嚴重,導致廣東的缺水危機漸趨嚴重。
資料顯示,2003年底發生的鹹潮在當時被稱為20年來最大的一次鹹潮;2004年的鹹潮,再次“破紀錄”,成為42年以來最大的一次鹹潮;去年十二月開始的鹹潮持續到現在仍未退減。
鹹潮給當地居民帶來的影響十分明顯。在珠海白蓮洞公園取水處,幾十名市民拿著大大小小水桶,大清早就來輪候山水。有市民向記者說,家中的自來水實在鹹得難以入口,只好長途跋涉來取水回家煮飯和煲茶,由於人太多,往往要輪上兩三個小時。亦有市民轉用桶裝蒸餾水,一家幾口每個月的開銷就增加了百多二百元。廣東省當局已要求相關水庫、電站管理單位嚴格執行調度令,以確保珠江調水壓鹹工作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