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和中國有相當影響力的《信報》﹐在上月宣布將一半股權售予電盈主席李澤楷.《信報》日後能否維持編採自主成為了香港社會關注的焦點﹐但多名編採人員最近已相繼離職。
出版三十多年,在香港以至中國具有相當影響力的《信報》,終於在上月宣布轉售予富商李嘉誠的次子李澤楷。
在《信報》宣布股權轉讓後,有兩名專欄作家即時以私人理由停止為《信報》供稿,亦有預言指報社可能出現辭職潮。而最近確實有多名編採部員工離職,其中包括屬採主級的職員。一名《信報》員工接受本台粵語組訪問時,不認為最近的離職潮是與李澤楷入主《信報》有關,她指《信報》一直以來流失率都偏高,去年曾經出現相當嚴重的流失情況。在李澤楷宣布入股後,流失率其實仍在正常水平。
她指作為前線員工,其實並不擔心編採自主受到影響,但如果在交易完後,出現重大人事變動,管理層有人離開,就會對前線員工有很大的影響。她說﹕我覺得主要是看,是不是同一群人做事,誰持有股份並不重要,同一群管理層做事,是很難有什麼大轉變。
林山木夫婦主理下的《信報》,一向享有編採自主,不同政見的作者的文章,都可以在《信報》出現,而日後能否維持編採自主,就成為外界的關注焦點。而在《信報》交易條款中,林氏夫婦就將維持編採自主條款,寫入合併協議之中。李澤楷購入百分之五十股權後,林太仍然會擔任社長。
《信報》總編輯陳景祥指,在李澤楷入主後,保留編採自主,是他們極力爭取的條件之一,但如果李澤楷在《信報》所擁有的股權超過一半,編採自主條款會否有所改變,仍然是未知之數。不過他指出,如果李澤楷大幅度改動《信報》的面貌,他買下《信報》其實亦沒有意思。他說﹕當有什麼大變動,作為一家私人公司我們都沒有辦法阻止,但我覺得如果他想改變信報原有的做法,我覺得就不用去收購這份報紙,改變了報紙的精神和面貌,很坦白說,他要這份報紙亦沒有什麼大作用。
但樹仁學院新聞傳播學系系主任梁天偉認為,一直以來,《信報》的編採自主,都是建基於與創辦人林山木立場一致的大前提下。而李澤楷買下《信報》,相信亦有他自己的目的和議題。他認為所謂的編採自主協議,只是一場把戲,最終新東主仍會改變《信報》的編採方針。梁天偉﹕《信報》是一張經濟的報紙,林先生有自己的立場,找來寫東西的人也有自己的立場,不過都要與報紙立場一致,才會有《信報》出現。什麼協議都是騙人,買下《信報》回來,當你拿了後,會不會換老總,會不會換想法,而讓下屬放任自己搞,有沒有這樣的事?
梁天偉指出,現時全世界的總體趨勢都是大財團控制報章,當大財團的控制越來越深入時,如果要對權貴作出深刻的批判,有可能是成本較低的網上報章才能夠辦得到。
而香港記者協會主席胡麗雲指出,有新資金流入未必是壞事,因為記者可以有更充裕的資源去進行採訪工作。但新東主會否重視香港傳媒重視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的核心,才是最關鍵的一點。
無論如何,《信報》作為在香港和中國都具相當影響力的報紙,未來的動向仍然會是大眾關注的焦點。至於《信報》能否在注入新資本後,維持既有的聲譽和風格,仍然有待時間去證明一切。(李建軍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