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既然被形容為重要的年代,不妨細看中國過去走過的路途。今天跟各位聽眾介紹的書,是由溯源書社出版一本好書名為"巨變時代",作者是旅居法國巴黎,現任法國 塞爾奇•蓬多瓦茲大學 (Universite de Cergy-Pontoise)副教授 張倫,他也是該校文明與文化認同比較研究所(Laboratoire Civilisations et Identites Culturelles Comparees)研究員。從事研究的課題包括中國的現代性、轉型、知識分子、東亞地緣政治和可持續發展等問題。
"巨變時代"全書分為三個主要編章,第一編章是"變動中的中國:思潮、人物、事件";第二編章是"台灣轉型與兩岸關係",及第三編章"變化中的法國、歐洲與世界"。所有的文章都是紀錄了作者過去廿年間,他對中國、台灣及世界各國政治、社會、外交,文化等不同層面的一些觀察和思考的文章。
但是,這本書的震撼性卻正在於作者的分析及洞察力,即使有些文章寫於九十年代,但是,今天細讀當中的文字,仍令人感到如寫於昨天之事,恰如文章中分析集權專斷的政治體制在轉向民主政治體制的過渡期間,普遍會出現一種"權力的饑渴"現像。社會中對這權力的"饑渴",更就會以超常的規模爆發出來,因而爭奪政治權利的競爭者便會急劇增多。作者更分別了"權力的饑渴"和"權利的熱望",而"權利的熱望"者都是長久被壓抑正當權利要求的人,他們所關心的基本上是個人在政治轉型過渡中得到的權利。
無奈的是,那些對政治權力感興趣的人會利用,"權利的熱望"的人來實現其對權力的希求,這往往是一條捷徑的政治策略。然而,為何"權利熱望者"會被利用?作者有這樣的分析"由於集權政體長期地壓制,並故意地模糊人們的權利意識,也使得一些人往往在如何正當地行使權利這一點上,缺乏合理的態度,對權力的崇拜和以往的經驗使他們認為,擁有了"權力"才能具有"權利"。"回看當下,不禁有令人似曾相識之感。
令人感到可嘆的是,書這樣寫"現實政治社會生活中,那種對權利的渴求和佔有權力的慾望在交織混雜、相互作用,往往帶來一系列對民主化轉型具有負面效果的現像。"
張倫謂,他整理文稿時,心裏既為自己的洞析問題核心的能力而感到欣慰,但同時間也悲從中來。
"這樣直接衝擊中國當下甚至未來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就說明中國這十多年在我的文章裏探討的種種問題,沒有根本性,大的變化。所以,才讓人們感到這樣一個現實性,從這角度看,是一種悲哀的事情。"
張倫更對極權專制的國家常有的"清算的歷史"和常以道德作為包裝攻擊別人的做法及兩者之間的關係,更作出了詳細的論述。他指"極權政治常將政治上的對手與道德上的惡兩者合一,用道德化的意識形態語言去定義、批判對手,然後加以消滅。雖然在古今中外的權力之爭中,不乏用道德的名義批判政治對手、強化自己的合法性之案例,但只有在極權政治中,這種道德化的政治打擊才成為統治者必不可少的手段。"
張倫對清算歷史的做法極為厭惡甚至也不欲用上"清算"一詞,但是,他仍要談"清算" ,因為他認為要作一個了結,但這又不代表什麼事也可含混過去。
"我們在一個歷史轉型的時候,在某一個時刻、時代,要對'清算歷史'的本身進行一種歷史的清算,就是做一個了結!要做到,一定要符合公正、正義的原則、符合人性的、人民對正義追求原則下,根據具體歷史的情境。當然,少不免要做一些妥協,但是,要符合人民所接受的一種狀況,來對歷史作一個了結。"
他強調,人民要還歷史一個真相,一個公正,否則人民無須追求民主。但是,在步入民主化的轉型前,當下便要進行探討,避免有人因激情而衝跨理性。他且以中國共產黨在薄熙來事件上,都知道要經過法庭審判,使事情劃上句號。
對於新一代領導人終於出現,他坦言個人對他們是否能進行政治體制上的改革,不抱太大樂觀。但是,他相信在未年兩、三年間,領導層會做一些打擊官僚貪腐的事。遊走海外各國多年,他更感受到海外國家對中國崛起而萌生複雜感受的原因,但是,他目睹不少中國人對中國強大後便把功勞往自己臉上貼金的做法,不敢恭維。他指,中國能夠強大背後有眾多原因契合,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全球化的效應,他呼籲,中國人要眼光遠大,單憑印度及巴西沒有黨領導下,經濟也可急速發展。他盼望中國官場裏,民間中的精英們,放下病態性的態度看待世界,停止陰謀論的猜疑,以一種理性、平和,大道的角度,健康地看待世界及這個時機。